从微博约战“脉诊验孕”看中西医之别
2014-10-15第38期

作为中医神秘现象之一,脉诊验孕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同时,也一直被质疑,相信者将其归功于中医博大精深,不信者则斥为伪科学和迷信。近日,一场中医脉诊验孕的“战火”又蔓延微博,戏剧性约战的背后,折射的是在长期以来中西医之争之别。不出所料,无论约战成功与否结果如何,最后依然是一个难解的局,中医的坚定拥趸,和西医的笃定信徒,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微博约战“脉诊验孕”,中西医火拼
一、微博约战“脉诊验孕”,中西医火拼
一、微博约战“脉诊验孕”,中西医火拼

西医出招:脉诊验孕准确率超80%即算胜出

 

近日,一场关于中医诊脉验孕的“战火”又在微博上引发关注。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发起挑战,愿出奖金5万,以随机盲法测中医脉诊准确率是否能超80%,其发布《阿宝挑战中医脉诊大师公告》,称全国三甲医院副高及以上职称中医均可参加他的“挑战”。随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挑战赛”奖金更是已在部分网友的赞助下追加到了10万元。阿宝发出挑战不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应战,随后,成都老中医吕即来更表示,愿意追加20万奖金,摆一个中西医擂台赛,“不但要验孕,还要挑战通过诊脉来判断还有几天来月经。”

 

“以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中医诊疗手段,是阿宝多年心愿。”“烧伤超人阿宝”通过微博发表针对“脉诊验孕”声明称,目前脉诊验孕一事运作顺利,资金问题已解决,专业的CRO机构(合同研究组织)已就位,将以科学方法、严谨的态度和最大的诚意来运作此事。

 

作为新浪微博名人、科普人士,“烧伤超人阿宝”拥有32万多名粉丝。此前,他因批中医及发表“口服胶原蛋白保健品全是骗人的”等观点引发关注。

 

中医接招:“孕脉”西医理论可解

 

通过脉搏判定怀孕的依据是什么?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医人士表示,怀孕后的脉象可能出现“滑脉”,也就是脉搏形态出现圆滑感,中医能够通过把脉结合望闻问切,判断出怀孕的迹象,但不一定绝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对于孕脉原理的解释,是“孕妇在静息状态下静脉的收缩、动脉的舒缓和每搏量的增加。这样就构成滑脉”。

 

他表示,不仅中国自古以来有切脉验孕的说法,从西医角度看,由于孕妇的血液循环受到妊娠的影响,理论上也可能出现脉搏的变化,并可借助血液动力学的相关指标,建立未孕、妊娠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的生理指标体系。

 

脉诊的精确度有多高?杨桢也坦承,会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脉象达到相应的表现,因此需要排除假阳性。

二、中医诊脉验孕是什么?
二、中医诊脉验孕是什么?
二、中医诊脉验孕是什么?

中医诊脉理论

 

中医给病人号脉的情景常常见诸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电视剧《大宅门》里,诊脉验孕的成功曾为中医医者狠狠出了口气,近年来大热的宫斗剧中,强大的御医同样仅凭诊脉就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甄嬛传》中,温太医在为妃子们诊脉时,妃子的手腕上盖着布,温太医则跪下,低头,不看妃子们的脸。就这样,温太医就能判断妃子是否怀孕,更神的是,还能判断出甄嬛体内含有微量麝香。

 

而悬丝诊脉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神乎其技,民间就流传有药王孙思邈在为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诊治时使用“悬丝诊脉”的传说。

 

那么,作为中医纷繁理论与丰富实践中的一个代表,诊脉验孕真的可信吗?

 

三指诊脉是家喻户晓的中医学标志。它与望诊、问诊、闻诊合称为四诊,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中医诊断过程。根据中医理论,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妇女已怀孕的脉象也叫喜脉。

 

先不论中医脉诊验孕是否可信,中医被质疑的声音却从未间断。仅历数近年的事件,就有打架专家方舟子否定中医“经络说”、网友质疑中医针灸麻醉法、新华社报道“龙胆泻肝丸”质疑中药毒副作用。中医“打通任督二脉”更是成为广为流传的笑柄: 2012年5月,甘肃省卫生厅官网挂出“甘肃省医务人员练真气 40余人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称有学员讲述自己培训后的感受“第四天时脑中出现水开声”,被网友调侃。

三、微博约战“脉诊验孕”实质是中西医之争
三、微博约战“脉诊验孕”实质是中西医之争
三、微博约战“脉诊验孕”实质是中西医之争

这次微博脉诊验孕“约战”,并非从未有过之事,实质还是中西医之争。挑战发起者,代表西医的烧伤科医生阿宝在微博中表示,这场“挑战赛”中,中医一方若胜利,阿宝将 “终身不称中医为伪科学”。而参战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等人,以及未来加入战团的中医们,肯定也不是为了赢得奖金,而是为了维护作为“国粹”的中医的尊严。

 

中西医之争断断续续,持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隔三差五就掀起一场“战火”,在民国政府时期,视中医为糟粕,对中医横加歧视和排斥,在余云岫的主持和策划下,于1929年提出妄图废禁中医的‚废止中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虽然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抗争下,中医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但随着西医传入中国,中医的地位日益趋微,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据鲁迅先生的描述,由于儿时父亲得病后请了很多当地最有名的中医来诊治,而名医开的药也很奇特,有“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等等,幼年的他经常抓了药回家熬给父亲喝,但这些奇特的药物并没有起到神奇的效果,他父亲的病仍然日重一日,终于撒手西去,于是中医在鲁迅的心中便留下这么个“骗子”的印象。

 

只不过是,由这场约战开始,让现代中西医之争,从文字之争,转到了行动之战,由打嘴仗到豪赌,然后利用微博社交媒体的开放性,扩大争论的影响力。正如凤凰评论所言,“辩论的方式变了,观战的人多了,但性质不会变——仍是口水之争,只是更加娱乐化而已。”

 

其实无论是普通人“中医是骗子”的印象、专家学者“中医缺乏实证”的指责、还是曾经取缔中医的运动,或至于什么“有没有经络”、“西医就是滥用抗生素”、“中医理论是骗人的”,“西医全靠辅助检查”之类的,不过是本末之“末”,中西医之争的“本”在于认知观的立场不同而派生出的不同学术观点。

四、中西医并无对错之分,只是认知观的不同
四、中西医并无对错之分,只是认知观的不同
四、中西医并无对错之分,只是认知观的不同

“中西医论战了这么多年,论来争去,都是鸡同鸭讲,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谁也说不过谁。”——果壳网友“晴天一叶”说,中西医之争,关键原因就在于认知观的不同。

 

中西医之别在于认知观的不同

 

中医的认知观主要为主观认知。中医医学理论的形成,基本是通过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思维,以想象的方式推导过程产生结果的原因,缺乏直接的验证过程,或往往倾向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方法来验证。比如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卫气营血、经络、五行”,它们或者是任何事物外在的简单表象,或者是人为构建的抽象概念。其次,中医在疾病的诊断上,多数都是表象诊断(标)。就是通过疾病的一系列外在表现(标)来分类,将一类外在表现相似的疾病列为一类或一种病(寒、热、阴虚、阳虚)。

 

而西医的认知观必须是客观认知。西医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表象(包括基础理论如心脏电生理和临床治疗理论如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的基础上先猜想因果之间的理论关系,然后通过各种实验直接证明猜想的这个理论关系就是导致因果关系的本质并在因果关系之间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猜想无法被验证能直接导致因果关系,它就只能是猜想,假想,即使它似乎可以对表象加以解释。可以说,西医的医学理论就是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实践验证之上的。

 

故而西医讲究循证科学,讲求量化、重视微观;中医强调经验,谈阴阳平衡,关注整体而不仅是某个官器或症状;中医重调理,西医重效益;中医治本,疗程长;西医治标,效果快。这种从医学思想到医疗技术上的截然不同,使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但至今天两者如此水火不容,核心是单一评价体系无法适应两派医学的不同特性。

五、网友热议微博约战“脉诊验孕”
五、网友热议微博约战“脉诊验孕”
五、网友热议微博约战“脉诊验孕”

@屏幕不平:支持中医的生存发展,静等结果。但是一件事存在的意义要靠挑起打擂来完成,真的有意思么?

 

@张先生的啤酒:虽然不懂中医西医,但两位态度严谨、逻辑严密,双方保持了彼此的克制与尊重,选择以科学的办法来解决科学的问题,让人不由肃然起敬。

 

@潮起潮落台前幕后:中医脉诊不是现在很多中医能够掌握的,这个绝对是实话,中医药院校都很简略的教。没摸出来,一是可能脉诊技术不行,二可能是有其他症状掩盖了孕脉~

 

@淮水离人:据报道,中医在美国已取得行医资格,并已纳入医疗报销体系。FDA认定的中医是补充和替代医学,并不是伪科学。

 

@嘉微博:全盘否定中医是不对的,但是,中医必须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而不是认为有部分中医理论通过了现代科学的检验,就说所有中医是对的。本草纲目里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守宫砂也是古代中国医学理论吧。

 

@丁丁:其实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大智慧的结晶,其原理最终都一致,但都不能排除其中有伪科学的成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甄别,去伪存真应该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指责甚至否定。所以,此次论战赢了并不能证明中医就全部科学,输了也不能证明中医就全部是伪科学。

 

@沙场秋点兵:相信中医还是西医,应该让患者自己去选择。中医在我们国家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西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充其量也是100多年。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的漫长岁月里,百姓还不是照样靠中医治病吗?

 

@一片冰心2009:那些大肆吹捧中医是国粹的人,其实不管大小毛病都去看西医的。你见过哪家医院的中医科不是门可罗雀?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别看广告看疗效。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严谨!人命关天,不严谨的,哪怕是五万年的传统、“国粹”,都是反人类的,反社会的。

 

总之中西医全要对症施诊,那些病症都不明,满口五行八卦的,只能是“庸医”……

中国人看病,不外乎三种选择,纯西医、纯中医、中西医结合。事实上内地多数医院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区别只在于中医院有专门的中医科目而已。虽然西医地盘日益坚固,中医在我国节节退守,但是作为有上千年经验积累的中医,依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否则中医早就消亡了,何来中西医之争?至少,就小编阅历所及,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乡下的老中医还是极受尊敬,而中医也颇受信赖的。人类知识的发展规律,是从经验到科学、从偶然概率到重复、从理念猜想到实证,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西医也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在科学昌明的现代,中医的确应该与时俱进,借鉴西医在理论体系建立和实证检验中的一系列优势,来改造自己。抱残守缺,不能甩掉“伪科学”的偏见,而类似约战“脉诊验孕”之类的事件也将层出不穷。

蒋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