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花季少女被在问题少年行为矫正学校被“加训”两小时后死亡、浙江少年行为矫正中心被指性侵女生......作为所谓的“问题少年”行为矫正学校,频频出现丑闻,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更进一步,真的有所谓的“问题少年”吗?行为矫正需要一些特别手段,但应该以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前提,矫正学校不能变成“集中营”!
花季少女被“加训”死,矫正学校成“地狱学堂”
两名花季女孩,一名19岁、一名14岁,分别被家人送到一所生活培训学校进行行为矫正。 2014年5月19日,这两名女孩被老师要求晚上“加训”。“加训”两个多小时后,19岁的女孩玲玲被发现趴在地上起不来、后送医抢救无效身亡,14岁的欣欣,也遍体鳞伤。
“训练”中欣欣颈部寰枢关节半脱落。
从周口赶来的齐先生见到14岁的女儿欣欣(化名)时,孩子正躺在病床上,鼻孔上插着呼吸机,胳膊、腿上和脖子上有瘀青和伤痕。4个月前,齐先生将小新送到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以下简称“搏强学校”)进行行为矫正。他说,那时的小新还健康活泼,送去的原因只是由于“厌学和网瘾”。小新告诉爸爸,5月19日晚上9点点名后,她被老师叫了出去,接受“前倒”和“后倒”惩罚。当小新被叫到教室门前时,她发现同学小灵(化名)也正在接受惩罚,同样是做“前倒”和“后倒”。
什么是前倒和后倒?据郑州市十八里河派出所民警调查得知:按学校的说法是一种加强训练,就是让她前倒后倒,在女孩不做的情况下,强制性地让她前倒后倒。在如此残酷的“加训”过程中,欣欣回忆说,她清晰地听见了自己脖子扭断的声音。“寰枢关节半脱位、颈髓损伤、头部外伤”,这是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对欣欣的诊断结果。
为自救,欣欣划伤自己的手腕。
欣欣的父亲转述欣欣对当晚的描述:“寝室的前面,水泥地上,那个小女孩,摔的声音都超出正常音了,摔着摔着没音了,老师过去喊‘起来起来别装死’,又往她嘴里灌水。”
该校一名男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当晚9点半左右,他看到“两名女生在做‘后倒’,其中一名女生被几名男老师‘抬着’做,女生一直惨叫,晚上10点半就寝时,整栋宿舍楼都能听见惨叫声”。他称,他没看到老师和学校负责人进行制止。
浙少年行为矫正中心被指性侵女生
无独有偶,2012年,“浙江少年行为矫正中心”被曝出虐待、体罚和性侵学生。
年仅17岁的温州男孩小许清楚记得,去年9月28日凌晨3点多,他躺在床上睡得迷迷糊糊时,突然被人掀开了被子,一把摁倒在床上。等他醒来时,已经来到金华的浦江县,一个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陌生的房间里挂着“浙江少年行为矫正训练教育接待中心”的字样。
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近半年里,小许和其他来自义乌、宁波、衢州等地的孩子们,不但要接受”魔鬼式”的体能训练,还有电警棍击打、冷水泼身、面壁罚站、做童工、舔大便甚至性侵犯的非人待遇。
这群家长眼里的叛逆的问题少年,被家长送到这里,原本希望在特殊的教育环境下改正缺点,重新树立价值观,没想到,竟然坠入“魔窟”。
直到2月16日上午,一个不堪重负逃跑的女生在家长陪同下来到浦阳派出所报案,这个“魔窟”才露出庐山真面目。
作为问题学生行为矫正学校,为何频频出现问题?而所谓的问题少年,难道真的是有问题的少年吗?
问题少年现象
问题少年就是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多元经济、文化的兼容,在孩子们人性成长的敏感阶段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原因导致他们迷茫彷徨,丧失自我,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迷途少年。
吸烟喝酒、沉迷玩游戏机、上网成瘾、打架勒索、厌学逃学、吸毒自杀、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少年种种行为让家长和学校头疼不已。
中国控烟协会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比率大约是11%,这样我国大约有1400万青少年吸烟者,另外试图吸烟的青少年多达4000万。同时青少年吸烟率正呈现出低龄化及上升趋势。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约有2404余万人;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00余万。
《2011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青少年成为我国毒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占整体吸毒人群的87%。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化学合成毒品成为消费新宠。截至2011年11月7日,我国经公安机关查获并登记在册的吸毒青少年人数已达178万。
公安部门估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将十分突出。全国法院判处的刑事罪犯中,未成年人罪犯所占比率由1998年的6.4%上升到2003年7.9%,而且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而近年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类型为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尤其是盗窃犯罪数量最多。同时暴力性犯罪增多,团伙犯罪有所发展,反复性较大,且犯罪类型有扩展式发展趋势。
问题少年原因
问题少年现象是一种社会“综合征”。是本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问题互相结合的结果。
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结构残缺,比如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有的家长忙着打拼事业,对孩子的关爱和管教不足,长期放任自流。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寄予孩子过高的期待,给予本应快乐成长的孩子过大的压力,而孩子在压力下出现不适时,又没有正确反思,而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才”的畸形的教育观,轻则言语贬低,重则拳脚相加,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
学校教育的失当。填鸭式的 “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第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对成绩差的学生种种歧视,缺乏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多有批评少有鼓励,有的学校和老师甚至对这部分学生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当他们破罐子破摔后,又把他们简单地划为“问题少年”。
社会环境的污染。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游戏厅、台球厅……对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时巨大的诱惑。
青春期的叛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青少年身体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发展滞后。他们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差,又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成为问题少年。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去长辈们的话,有叛逆心理,容易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对社会理解片面,在遇到问题时缺乏独立处理的能力,产生逃避厌世心理。
而一些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成了“问题少年”后,他们的解决办法或者是打骂,或者只是简单地将孩子送往“问题少年行为矫正学校”这一类的特种培训学校,寄希望于广告上吹得神乎其神的种种成功事例。
搏强学校里悬挂着一块“最佳问题少年矫正学校”的牌子
在发生“少女被加训死亡事件”的搏强学校,其网站简介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学校立足于针对性格孤僻、厌学、沉迷网络游戏、早恋、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暴力倾向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小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和矫正。
宣传资料显示,学校运用和谐赏识教育、体验式教育、心灵沟通式教育等新颖的教育方式,改善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记者来到搏强学校,学校门口的招生办公室内,墙上挂了十来面锦旗,一面2008年送来的锦旗上写着“德育的典范家长的福星”。
而在“浙江少年行为矫正训练教育接待中心”,墙上宣传单上赫然写着,机构主要针对13—18岁的叛逆、自闭、逃学、早恋、网瘾、离家出走的问题青少年。训练内容主要是吃苦教育、感恩教育、励志训练、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法制教育、体能训练、心理辅导等。
其一楼办公室,墙上书 “人间正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显得有些黑色幽默。
学员按军队生活日常化管理。学员宿舍阳台用玻璃和铁栅栏包在了一起。从外面看去,整幢房子的所有窗户和通风口都用铁栅栏围得严严实实。
学校收费昂贵,其中心理与心智强化训练一般1-2个周期,每周期6个月,每周期收费3万元。行为养成强化班21天,收费1.2万元。其官网称,成立六年来,先后转变早恋、网瘾、厌学、叛逆困惑少年300多名,转化成功率为98%。
收费昂贵,吹嘘转化率达98%,运用创新的“和谐赏识教育、体验式教育、心灵沟通式教育”方式,崇尚德育和“人间正道”的问题少年矫正学校,为何频频出现虐待、性侵学员、甚至虐死学员的丑闻和犯罪行为,问题少年矫正学校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两名花季少女在接受戒网瘾训练时,一死一伤。
玲玲被加训死亡后,博强学校一时被舆论称为“地狱学堂”。然而,事发20多天后,博强学校一如既往地接待“走投无路”的家长,训练被认为“需要治疗”的学生。副校长段江波说:“那晚的加训,只是老师的个人做法,与学校无关。”
戒除网瘾治疗
我们从上面不难发现,这些矫正学校,其管理死板甚至毫无人道、教学粗暴,崇尚暴力:
该校的招生负责人说,在这里,孩子没有单独行动的机会,哪怕是上厕所,也得打报告,在教官的陪同下才能前往。
博强学校一名男生说到,当晚9点半左右,他看到“两名女生在做‘后倒’,其中一名女生被几名男老师‘抬着’做,女生一直惨叫,晚上10点半就寝时,整栋宿舍楼都能听见惨叫声”。被加训虐死的受害人的母亲向目击者询问后得知,玲玲因为去厕所没报告,回来后老师就整她,后来来了俩教练又打,一个王姓校长说没事,只要打不死就打。
而事发经过在学校负责人口中却是轻描淡写:“做了个训练而已。”面对“体罚”的质疑,副校长段江波和另一位招生负责人都并不避讳,“因为咱们学校是个特殊学校,这都很正常。因为咱们学校就是这样的性质,所以说体罚没法避免。”
如同博强学校在内的,全国各地大量出现的矫正学校(也有叫问题少年培训学校的),很多学校只是简单地在相关部门下挂个名,简单地招几个人,就收钱办学了,其办学和管理问题多多:
从教学力量看,招收的师资力量来源芜杂,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教员教育思想落后,普遍崇尚暴力管教。
从其教学内容来看,在“针对性格孤僻、厌学、沉迷网络游戏、早恋、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暴力倾向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小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和矫正”的众多项目中,如早恋、厌学、打架、暴力倾向、网瘾等等,是否真的就是我问题都存在争议,而是否需要专门机构用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和暴力管教,更是见仁见智。
事实上,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否定了“网络成瘾”这一说法,并明确表示,对于网络使用不当行为的干预,绝不是中断或终止其上网行为,且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严禁体罚。
此外,矫正学校和培训类学校泛滥,国家相关部门的管理跟不上,对其缺乏必要的规范,致使一些矫正学校成为“集中营”。
曾经的80后,被贴上种种误解的标签,如今的90后,也曾被视为“非主流”,似乎每个世代的一群年轻人,总是在那么一段时期,背离了家庭和社会的的期望,被视作是“问题少年”。
但是“问题少年”不过是在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出现的一个普遍的迷茫现象,他们不是十恶不赦的恶魔,魔鬼般地狱式的特训矫正,崇尚暴力和扭曲人性,不是矫正行为、帮助问题少年走上正路的方法!成为问题少年也不是孩子的责任,家长将孩子甩手给问题少年行为矫正学校,既是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缺乏教育能力的无能的一个证明,社会和家长,都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
蒋文景 罗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