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之死暴露救助站存在四大“先天不足”

程程| 2015-05-01 09:17:00
阅读()

 

救助站存在四大“先天不足”

 

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20.5%网民认为,这一悲剧背后所潜藏的诸多救助机制问题需引起政府、社会深刻反思,尽快改革。

 

近年来关于救助站的丑闻并不少见:流浪儿童被拴在树上形同猫狗,有乞讨人员在救助站上吊身亡,甚至有记者假扮流浪汉进入救助站被工作人员围殴……甚至信阳救助站都不是第一次以负面形象进入公众视野。

 

凡此种种,哪些可归为硬件不足,哪些又是责任缺失所至?“电鳐自逍遥”痛斥:“如果政府不去认真管理和运作救助站,有还不如没有。不要让救助站成为流浪者的又一个痛。”

 

而参与过救助工作的网民,则感受更加深刻。中青舆情监测室归纳了事件发生后,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网络发言,他们指出救助站存在四大“先天不足”的软肋。

 

首先,救助站的财政“捉襟见肘”。如果无法支付厨师、保安、在编的工作人员、驾驶员、医生的工资,就无法承担未成年人或成年流浪人员的留站。

 

第二,救助站的安置程序冗长繁复,存在“多头协调”的弊端。

 

网民“阿小商”说:“如果通过民政部门来安置,要先给民政打申请,等待领导的批复。批复后,等领导和福利院或者民政医院进行协调,协调成功后,坐等福利院或者民政医院的通知。等这一切都下来的时候,未成年都成了成年人了。”

 

“阿小商”经历过一个智障儿童的救助:“他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因为整天和成年精神患者混在一起,最后学了一身的坏毛病。而他的申请不知道多久之前就递交上去了。”

 

不通过民政救助,则只能依靠另一种途径——救助站自己安置。

 

这就涉及救助站的第三个弊端——长期位于舆论聚光灯之外,缺乏有效的监督。

 

“那首先就要找安置机构,国家规定是招标,可是怎么招?有几个救助站的领导知道什么是招标?负责一点的,也就是领导带着工作人员去实地考察一下,觉得哪个好,就定一家。然后将人一送,定期去看看的,算负责的,大部分的也就不再管了,至于人是跑了、死了、生病了,可能也就是救助站和养老机构自己知道,谁来告发谁啊?”一名救助站工作人员在网上发言诉苦说。

 

第四个弊端,也就是救助站作为“自愿救助”上的一环,却难以有效传播信息,“送还失踪人口”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网民“傩送”说:“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失踪人口信息平台。若所有人都能及时查询到各地警方、救助站、福利院的走失人员信息,骨肉分离的悲剧就会少很多。”

 

“阿小商”痛心信阳男童之逝,希望他可以“给救助站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让这个部门真正可以服务好社会,为底层兜起一片天”。

 

相关新闻阅读:惨!9岁男童走失半年 在救助站发现已成“干尸”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