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特殊职业群体心理健康 民航机长若有“心”病咋办

程程| 2015-04-01 10:29:00
阅读()

 

“这个计划是上世纪末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人社部有统编的员工援助师职业培训教材,以便对从事员工心理关爱的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服务。”时勘说,经过多年实践,员工援助计划已经从“帮助员工解除心理问题”,拓展到“帮助、促进个体及其组织的适应、发展”的全方位服务。

 

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针对特殊行业的心理健康筛选及保障机制建立已久,但受访专家表示,其依旧面临着诸多尴尬与束缚。首先是心理健康方面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和社会上普遍对心理咨询师的认知不同,心理咨询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许燕强调,心理咨询师不是简单培训几次就能上岗,一定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心理学、医学的专业训练,包括理论与实务训练等。

 

时勘也提出了同样的担忧,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愈加重视,专业人员的匮乏,也成为制约相关工作开展的瓶颈。

 

“本来是心理干预,结果因为一些从业人员训练不够,变成了心理干扰。”时勘说,这种危害也是极大的。

 

许燕还提到,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合格的从业者数量非常稀少。面对社会需求的巨大缺口,就不得不正视当下心理行业涌入了一些非专业者的现实。

 

“职业心理健康领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许燕说,大量非专业的人员在培训不足的状态下进入这个行业,行业专业性就会被淡化和稀释,也导致了一些不够规范的做法以及职业道德上的争议。

 

“为了确保从业者的专业性,同样要提升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许燕认为,如何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从业人员素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专业人员的匮乏,李献云认为,社会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存在歧视,也导致一些心理干预措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李献云以一家医院为例,她说,这家医院在很早就建立了针对本院职工的心理咨询室,但有几千职工的医院,前来咨询的人却寥寥无几。

 

“因为怕自己的问题被同事知道,所以很多人不敢说出自己的苦恼。”李献云说。

 

心理咨询怎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受?李献云认为,这是当下很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服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她建议,用人单位可以考虑提供一部分资金作为一项福利待遇,用于请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为员工做心理测试及后续疏导,“对方不知道你是谁,也就能打消很多人的顾虑了”。

 

时勘也建议,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应该加大对员工心理健康的资金投入。

 

“国外有个说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避免8美元的损失。”他说,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而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重要,心理资本更应该引起重视。

 

李献云提出,管理者还要转变观念,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员工,不应该简单停用了之,而应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其大胆寻求帮助。

 

相关新闻阅读:德航空集团高管称:未对飞行员进行定期心理检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