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治未病”健康体系仍不完善

柒零| 2015-04-06 11:24:02
阅读()

 

“治未病”就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慢性疾病的防控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学在几千年来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手段,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未病”理论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记者近日调研发现,自2007年全国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各地兴建了不少“治未病”中心,但目前我国“治未病”体系建立仍然存在政策上,人才缺乏和学科发展等障碍。

 

治未病”:慢病防控的需求

 

近日公开发布的一份《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亿到1.7亿人,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到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对于慢病防控的巨大需求。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马烈光介绍,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治未病”包括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具体说来,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前,注重保养身体、培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特别适合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之后,注重治疗、增强正气,驱除邪气,防止疾病转变与发展,对已患病的患者起到防止疾病向不好的地方发展,及时治疗直到痊愈的作用;而瘥后防复,则是指在疾病缓解或痊愈后,通过中医调养防止疾病复发,适用于慢性疾病缓解期的预防治疗。

 

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是降低社会医疗成本、解决医改难题的突破口。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医疗成本过高的问题。目前,很多医院采取各种方式降低死亡率,但却没有很好地采取行动降低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多投入一元钱,治疗就可减支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美国经过20年研究发现,90%的人通过健康管理和教育,能把医药费降低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京认为,将“治已病”的思路转向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让“不生病、少生病”与“治好病”并重,才能使全民的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他说,例如一个孩子出生后如果通过检测知道其患高血压的风险高,家族也有病史,那么家长就应在给孩子配餐时注意少盐,养成清淡口味,降低成年后患高血压病的几率。日本就是通过这一简单方式将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发病率降低了80%。

 

“船到江心补漏迟,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念内涵丰富,具有现实意义。”马烈光认为,随着医疗环节的“端口前移”,卫生预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而中医学中具有预防特点的“治未病”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倡“治未病”,注重机体保养,顺应了当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人们追求健康的趋势。

 

在马烈光看来,“治未病”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在疾病没有征兆前的积极保养预防,有疾病征兆时就及时干预,疾病产生后截断其转变过程,处处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利用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和特色,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深入或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还能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多赢”局面。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