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环保太奢侈?你需了解雾霾背后的经济学

vivi37| 2015-03-10 17:30:00
阅读()

 

但打官司有诸多困难之处:首先是钱,冗长的诉讼过程中产生的巨大交易成本让一般老百姓望而却步,在PG&E一案中,仅代理律师就将一亿三千三百六十万美金收入囊中,居民实际得到的补偿大打折扣;另外一个难处是举证,如何证明污染物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影片中PG&E的代表曾对指控嗤之以鼻,并反驳说营养缺乏、劣质基因和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居民遭遇的健康问题,影片中这一幕不外乎是现实的缩影。又如雾霾问题,在污染源众多、受害方数量巨大、影响范围极广的情况下,要提起诉讼,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把解决问题的负担完全放在老百姓身上确实不合理,市场失灵往往需要通过法律和政府解决。法律制定标准,执法的政府部门强制企业执行,听起来不是简单易行吗?打开我国环保部的网站,仅关于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就有六十几类。排放标准能做到法规具体明晰,目标简单直接,如执行得力,应该见效迅速。但由于环境问题并非地方政府的主要考量之一,环保法律执行的力度往往大打折扣,一些地方政府纵容甚至直接参与和配合环保造假的情况屡见不鲜。想纠正这种情况,必须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允许大家对环境污染进行维权。

 

治理环境的政策方面,中国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排放税比单一的排放标准控制更符合经济准则。排放税制度下,政府规定排污税率,企业可自由选择排放量,多排多缴税,少排少缴甚至不缴。企业会自己比较税率和减排的边际成本,只要减污的成本比排放税率低,企业就会选择减排。

 

可转让排放许可证是治理污染的一项创新政策,政府制定排放总量,然后按照一定标准分配给企业,企业依照获得的许可证数量排放,配额用不完可以卖,不够用可以买,环保机构如果对政府制定的总量不满意,也可以参与购买,然后直接把买回来的许可证束之高阁,退出市场流通。

 

环保政策的选择是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艺术,排放税和可转让许可证是较为市场化的政策,企业根据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自主决定排放,但税率和许可证总量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将市场机制融入政策设计的灵魂,严格制定标准,坚决惩治违规,有效落实赔偿,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会跨过严冬,迎来春天。

 

相关新闻阅读:钟南山:雾霾是否导致肺癌尚无确切结论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关键词: 经济学 雾霾 环保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