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5年:从成熟男人跌回幼儿状态

喵酱| 2014-09-16 16:11:58
阅读()

余长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母亲帮他做了几下推拿。

跌回幼儿状态

 

每天早上7时醒来,余长江会喊“妈妈”。朱女士在隔壁屋应一声,就起床给他换衣服、刷牙、洗脸、喂食、伺候大小便。

 

不多会儿,朱女士就出门买菜了。“每次出门就把门开着,他动都动不了,也不怕他摔着,就是有时候怕蚊子咬他,痒了没人给他打蚊子,抓痒痒。”

 

朱女士说着说着,起身把轮椅上的余长江抱起来,从冰箱里拿出一杯牛奶插上吸管递到余长江嘴边。“他坐太久不行,要帮他运动运动。”

 

到了午睡时间,余长江就叫妈妈带他去睡觉。朱女士隔一会儿就要给他翻身。最近,他屁股上烂了一小块洞,让朱女士很懊恼。“肯定是天气热了,我给他垫的坐垫太厚。”

 

白天的时候,余长江一般在家看电视或者看视频。晚饭后,朱女士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儿子洗澡。余长江目前右腰还算有力,可以坐在板凳上,一个人扶着,一个人搓澡。弟弟每隔一天就会从2小时车程的白云区赶回来,和母亲一起给余长江洗澡,偶尔工作太忙回不了家,62岁的朱女士只能给余长江拿湿毛巾擦一擦。

 

“我一个人抱不动了。”

 

余长江生性开朗,笑容常挂在脸上,人缘很好。病后,还常常有朋友来看望他,给他打电话、发信息。现在这些事情都要由朱女士帮忙了,电话一响,朱女士就拿起来贴到余长江耳边,电话一震,朱女士就按照儿子的指令按“确定”,“往下”,“返回”,“确定”,“第二个”……

 

几个字的短信,朱女士需要花十几分钟,稍微啰嗦一些,就要半小时。再麻烦,她也高兴,“有人陪我们长江说话,是好事。”

 

身体逐渐被“冻”住的余长江,体内就像有一只困兽,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常常会和母亲顶嘴,“对着干”。朱女士也不发火,儿子只能动动嘴皮子,有时候嘴皮子都不利索,有什么好生气的呢?有精力发火,证明精神不错。

 

寻不到的特效药

 

2012年就已确诊的余长江还是没有死心,2013年春节回江西,一位肌无力患者告诉他,自己在武汉同济医院治愈,劝余长江也去试一试。一家人连忙带着他去了武汉。一周后,他得到了同样的诊断,医生委婉地告诉他,这个病目前还没有治疗的方法,然后给他开了“力如太”,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可缓解“渐冻人”病情的特效药。

 

这种一盒超过3000元的昂贵药物对余长江无效,他对它过敏。

 

自知无法根治,让余长江放弃了住院治疗,为了节省医疗费,他更倾向于中医疗法,按摩和针灸。

 

患病以后,余长江开始在网上寻找病友。在“广东渐冻人”Q Q群里,余长江看见大家都在讨论各种各样的偏方。

 

“很多渐冻人都会四处寻医问药,甚至有很多假的特效药在流传,你试过吗?”

 

“试过。”

 

“你觉得有效吗?”

 

“没有。”

 

特效药的寻找,不仅限于“广东渐冻人”Q Q群。如果在Q Q搜索里输入关键词“渐冻人”会得到16页共126个相关群,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有5个,寻医问药是他们的主要话题之一。

 

在参与人数达到1485人的“中华渐冻人联合会”QQ群,每日的话题几乎可归纳为:寻找身边的渐冻人,寻找有效疗法或特效药,寻找最权威的医生,讨论如何申请伤残认定,讨论如何向慈善机构或相关部门求助。

 

这些话题都与“渐冻症”的尴尬相关。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致病原因并不清楚,原发性病例占了90%,且医学界也并无特效药物可以救治。缓解病症的药物大多数使用力如太,而这种药物尚未纳入医保范围。除了药物,病人通常需要使用的轮椅、呼吸机、个人护理等费用也尚未纳入医保。这些昂贵的开支和渐冻的躯体一样,捆绑住病人和家属。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