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反驳各种“牛奶致癌说”:牛奶是最接近完美的食物

喵酱| 2014-06-04 09:03:53
阅读()

 

在“微”时代,关于牛奶的负面消息接二连三,在网上众多牛奶致癌说中,“大鼠实验”推导出喝牛奶致癌的结论被一些人所深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张片红推翻了这种言论:虽然实验很权威,但是并不能推导出牛奶致癌的结论。

 

“任何疾病的致病原因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一种食物造成的,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这也是基本的科学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倡导平衡膳食,也是为了降低由单一食物造成的未知风险。”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大家每日喝奶300克,是因为牛奶是人类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接近完美的食物之一。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关于“牛奶”的各种话题。

 

曾经,牛奶的好处不言而喻:早餐一杯奶,给一天的活力提供充分的营养保证;睡前一杯奶,不但有助于睡眠,而且有助于人体对其营养成分的吸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也普遍进入每个家庭,每天一杯奶的目标在很多人和孩子身上基本能实现。

 

然而在“微”时代,关于牛奶的负面消息隔三差五就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从各方面“攻击”了我们记忆中的牛奶,比如牛奶喝多了会致癌,牛奶会导致孩子生糖尿病,牛奶越喝越缺钙……这些铺天盖地的反牛奶言论,不少人手举牛奶发问:喝还是不喝?

 

本报请来专家团,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张片红、营养科医生金星、分泌科主任谷卫、浙江省肿瘤医院营养师宋灵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盛文彬等,将各种“黑牛奶”的传言一一击破,好让大家放心地喝奶。

 

大鼠实验

 

能推导出喝牛奶致癌吗?

 

网络传言: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在网上众多牛奶致癌的说法中,“大鼠实验”非常重要,摘录如下:

 

实验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坎贝尔主持,他是癌病学的研究权威,曾被美国癌症研究所授予“终生研究成就奖”。

 

坎贝尔教授让实验老鼠全部接触同等剂量的黄曲霉素,在体内产生肿瘤病灶细胞。然后,他用含不同蛋白质的饲料喂养大鼠。一组大鼠的饲料中含20%的谷蛋白(植物蛋白),一组大鼠的饲料中含20%的酪蛋白(动物蛋白,牛奶中87%的蛋白质都是酪蛋白)。

 

经过一段时间后,吃饲料中含20%谷蛋白的大鼠,体内肿瘤病灶细胞没有什么增加;吃饲料中含20%酪蛋白的大鼠,体内肿瘤病灶细胞则呈斜线显著上升。这一实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当摄入的酪蛋白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大鼠生长所需要的正常水平时,就会促进癌的发生。

 

实验证明:低蛋白膳食(植物蛋白)能抑制黄曲霉素诱发癌症。而高蛋白膳食(动物蛋白)则能对黄曲霉素诱发癌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络传言中借助这个实验,得出结论:“高酪蛋白(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质)膳食使更多的致癌物进入细胞,引起更多的突变反应,使得细胞突变为原癌细胞的可能性增大。”

 

专家解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张片红推翻了这种言论:虽然实验很权威,但是并不能推导出牛奶致癌的结论。

 

一方面,动物实验中的许多条件与人的饮食方式截然不同,结论不能直接推演到人的身上。

 

“这个实验将酪蛋白作为实验大鼠唯一的蛋白质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饮食结构。”张片红说,牛奶90%以上是水,其中蛋白质含量约3%,1~2杯牛奶所含的蛋白质仅为7.5~15克。这个量只占人体每天蛋白质需要总量的10%~20%,与动物实验中100%使用酪蛋白完全不同。

 

其次,动物实验是先用黄曲霉素引发癌症,再使用大量酪蛋白促进黄曲霉素的致癌作用,并非酪蛋白直接引发癌症,因此,将实验结论说成“喝牛奶致癌”是错误的推断。

 

另一方面,这是国外科学家的实验和调查,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居民牛奶摄入量过多的问题而设计的,与我国居民饮食的实际情况有本质的差别。欧美国家牛奶消费量平均超过每人每年300千克,而我国的居民只有21.7千克,相差15倍之多。

 

“这样的摄入量,能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呢?”张片红反问道。所以,牛奶本身是好的,西方人应把量降下来,而中国人应该把量升上去。

 

张片红鼓励癌症病人多喝牛奶。癌症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食欲不振、摄食减少,引起体力活动减少、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患者厌食加重,体重下降,进而影响病情。因此,营养治疗是癌症患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牛奶营养丰富,是维生素A、B、D以及钙的主要来源,且方便饮用。肿瘤患者可以每天早上喝一些牛奶,起到养胃、增进食欲的作用。

 

再说个更权威的话,2006年12月,坎贝尔在美国接受人民日报社《生命时报》的采访时也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