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米”当新米卖 媒体称市场几乎无新米
超市里售卖的大米,包装上看不出新米与陈米的区别
近日,有稻谷加工企业向媒体记者反映,目前我国大米市场普遍面临“稻强米弱”格局,加工企业为维持生存,只能转而加工更多的陈粮以降低成本,而这将导致我们市场上的陈米越来越多。
业内人士还透露,为争夺市场,许多经销商会压低收购价格,新陈“勾兑米”成为中小加工企业的普遍做法。这些“勾兑米”通过经销商进入粮油批发市场,最终上了百姓餐桌。
如何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以陈顶新”还只是目前我国粮食储备机制问题的一个切面。有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就此事进一步提出疑问:我们每年究竟能吃到多少新米?新米和陈米如何辨别?
陈稻为加工企业的目标
从2012年开始,辉农粳稻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秀就感到稻谷加工生意越来越难做。
张建秀的企业在长白山脚下的辉南县,规模只是中小型,但在当地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大户了。在他印象中,2012年之前,整个吉林有1900多家稻谷加工企业,如今不到1000家,且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
谈及困境,张建秀有些发愁:“这几年中储粮和地储粮收购量大,托市价格又高,企业没法跟中储粮争,只要他们一开库,粮全往他们那里走。新粮下来后,我们只能在他们开库前收一部分,开库时再高价收一部分。”
张建秀说,去年12月初,中储粮仓库仅用13天就完成了3万多吨稻谷的收购。此外,吉林省内外其他中储粮仓库、省地属仓库及一些大型粮油企业也会加入到“抢粮”队伍中来,中小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粮源紧张问题。
东北某稻谷加工企业魏经理向新京报记者反映,2012年之前,中储粮和地储粮收购量没这么大,加上企业容易拿到贷款,收粮时可以赊欠农民一部分,加工企业收购的新粮远比如今要多。“现在农民都要现钱,中储粮即使赊账,农民也较信任,银行也不给民营加工企业贷款,新粮收购越发困难。”魏经理说。
面对较高的收粮成本及粮源紧张,许多中小加工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陈粮,以降低成本。而竞拍国家临储库投放的粮食,是许多加工企业获得陈粮的一个重要来源。
据张建秀介绍,进入3月中旬,国家临时储备库开始对外竞拍粮食,这时加工企业普遍缺乏收储资金,此前储存的新稻基本加工一空,因此企业会开始加工陈粮。“手里新粮没有了,要么加工陈粮,要么停产,陈粮就流向了市场。”
另据中华粮网某研究人员介绍,国家临储库通常不会拍卖新稻,“以前是三年一轮换,也就是说今年是2015年,拍卖的稻谷年份就集中在2012年,不过现在像粳稻已经改为两年一轮换。”
然而拍卖情况并不乐观。中华粮网数据显示,今年3月在安徽举行的临储稻谷拍卖中,2013年中晚籼稻成交率仅为0.59%,安徽、湖南、江西、四川临储全部流拍。4月9日举行的2013年中晚籼稻临储拍卖成交率也仅为0.02%,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江苏临储全部流拍。
对流拍原因,魏经理认为一是所拍陈粮价格过高,一是粮食质量不尽如人意。“我们企业主要推的是单一品种,质量好,出米率高;临储拍卖的稻子什么品种都混在一起,出米率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