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陷阱无处不在,五成人曾因“免费”和“治愈”上当
“免费”和“治愈”最诱人
本报调查发现,花样百出的健康陷阱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类:听信“治愈谣言”。调查显示,37.4%的人自己或亲友因听信广告上的治愈谣言而购买某产品,且女性(40.5%)所占比例高于男性(34.7%)。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导工作委员会原主任王前虎指出,多数老年人要么体质偏弱,要么长期被疾病困扰,当某种产品宣称能治愈疾病时,便容易被蒙蔽。此外,大量广告和宣传会让消费者在潜意识中产生“熟悉感”,如再有人鼓动,老人就容易掏腰包。
打着免费旗号卖高价产品。调查发现,选择遭遇过“打着免费讲座和旅游等旗号卖高价产品”、“以免费测血压、血糖等为由推销产品”、“以免费送书为诱饵,售卖高价产品”的受访者分别有37.2%、34.2%、22.0%,且年龄越大受骗概率越高。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老年心理中心主任李娟分析说,不少老人经历过生活艰苦的岁月,易被“免费”诱惑上钩,再加上对方总是“大爷”、“大妈”叫得亲热,老人更易放下防御。王前虎表示,免费测血压、血糖操作简单,“义诊大夫”往往夸大检测数值,把小毛病说成大问题,让慌了神的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高价产品。
药店强行推销高价药。32.7%的人自己或亲友遭遇过“药店买药时被强行推销高价药”的陷阱。王前虎表示,这主要是商家利用了消费者对药品成分和药效的不了解。去药店时,人们为了病能尽快好,便听从店员建议,结果多花了钱。建议消费者去药店前,先对疾病和药品有所了解,到药店后遵从自己的选择,别被忽悠。
被“养生大师”忽悠。31.5%的受访者选择了“听信所谓‘养生大师’,购买其推荐的产品”。王前虎表示,张悟本等假“养生大师”最擅长的是表演,无论在电视上还是在现场讲座中,“精彩”的表演,再加上各种所谓的奖项、名头、与著名人物的合影等,以及台上台下的“托儿”配合表演,容易让消费者对他们产生信任,走入精心设置的圈套。
此次调查还发现,从原因上看,因“去医院看病太费劲,想找个捷径”(26.8%)、“受周围人的鼓动和影响”(25.2%)、“晚年生活太孤独,参加活动可以交些朋友”(14.3%)等因素掉入健康陷阱的情况也较普遍。
“财产”和“心情”损耗最大
在回答“健康陷阱给你带来了哪些危害”时,77.5%的人认为,健康陷阱或延误病情,或让钱财受损,或使家庭关系变糟糕。
上当受骗,钱财受损。这是健康陷阱带来的最大危害,45%的人选择了这项,位居首位。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一上当受骗,财产损失可能上万甚至数十万。李娟解释,大部分健康陷阱其实是不合法的商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前期宣传和免费举办活动的费用,最终只能在产品买卖上抬高价格,疯狂压榨消费者。因此,消费者一旦上当,损失的确不小。年轻时经历过困难时期的老人,多数把钱财损失看得较重,一旦失去,不仅影响心情,还直接威胁身体健康。
延误病情,疾病恶化。36.4%的人认为健康陷阱会“耽误治病或导致疾病恶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认为,不少产品价格高,被宣传得神乎其神,但其实就是普通保健品,甚至是食品。有些不良分子为兜售产品,甚至忽悠大家停止吃药,导致听信宣传的患者病情被延误。
后悔难过,心情变遭。16.9%的人选择了这项,认为掉入健康陷阱后,情绪受到很大影响。李娟告诉记者,健康陷阱导致的财产损失很容易让老人产生自责、内疚的心理,从而认为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自我价值感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抑郁等情绪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生理上的健康。
家人埋怨,关系变差。健康陷阱影响的不只是受骗者一人,还可能是整个家庭关系。14.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关系变差也是自己走进健康陷阱后带来的痛处。李娟解释道,上当受骗本就让人心里不舒服,特别是老人,本身收入不高,有的是用子女的钱购买产品,如将受骗经历告诉子女,难免落下埋怨,这就导致家庭成员间产生矛盾,沟通受阻。
防骗比维权更重要
一旦不小心掉入健康陷阱,大家会如何应对?近六成(58.4%)受访者选择“闷头吃亏,忍气吞声”,只有23.0%的人会“找主办方理论,退货退钱”,21.1%的人选择“去派出所报案,找回损失”,7.0%的人则“天天生活在自责中”,另有8%的人选择了其他应对方式。由此可见,遭遇健康陷阱后,仅有44.1%的人会选择维权,超过一半的人在陷阱面前选择了沉默。
北京市百瑞律师事务所律师龚楠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事实上,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各个地方的法律法规,都对消费者权益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然而,遭遇健康陷阱时,不管是走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途径,所耗费精力和财力都很大,对身体不好的老人来说,维权难度就更大了。
龚楠提醒,一旦意识到自己遭遇健康陷阱,首先要搜集证据。在消费时,注意索要票据、签订合同等,并注意保留。如商品买卖、外出旅行等,可先找出签订的合同,找对方索要赔偿,赔偿未果可找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法院起诉。如对方涉嫌诈骗或存在“假养生大师”这种欺骗、编造事实的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走刑事途径。专家们都认为,防骗比维权更重要。大家要提高法律意识,重视健康的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神医神药”最需警惕。钮文异表示,疾病的发生和治疗非常复杂,有些疾病至今无法治愈,但不良分子利用大家渴望治愈的心理,宣传产品能药到病除或包治百病。对这类“神医神药”,大家要提高警惕。
二是牢记“没有免费的午餐”。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判断力有所下降,对花样繁多的骗术很容易防不胜防。李娟提醒,大家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让自己遭受损失,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免费午餐”对他们更具诱惑力。
三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质疑精神是面对陷阱时最有力的武器。钮文异强调,很多人面对精心布置的“说服圈套”,容易失去理智,也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是电视和报纸上刊登的信息就是权威的。他建议,碰上自己不了解且价格较高的产品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产品能治我的病?为什么卖这么贵?等等。建议当天别急着交钱,先冷静一两天,不少健康陷阱便会露出破绽。
四是多找子女商量。记者采访发现,很多老人担心被子女批评乱买东西,总是偷偷摸摸地参加活动,交了钱也不敢告诉子女。其实,告诉子女就类似于多了一个“把关人”。建议大家多找子女、朋友、邻居商量,通过多方渠道打听,了解清楚后再做决定。
最后,王前虎表示,虽然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善,但权益受损情况比较普遍。他呼吁,国家建立相应信誉评级制度,一旦发现欺诈消费者的不法分子就记录在案,并纳入黑名单,加大惩罚力度。
相关新闻推荐:老人买保健品花光50万积蓄 女儿求推销员“放过我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