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幼儿叫醒母亲被摔死”怎么发生?

viviok| 2013-09-21 09:34:29
阅读()

3岁男童小宝正在医院急诊室抢救

 

在离中秋团圆之日只有一天的时候,发生了一起无人愿意看到的惨剧:沈阳一个三岁的幼童,午睡后先醒了过来,叫醒了患有产后抑郁的妈妈,结果被妈妈从7楼扔了下去,不治身亡。大部分网友无法理解这样的“人伦悲剧”,但有心人会注意到,产后抑郁症患者伤害、杀害自己幼儿的新闻,绝非鲜见。而中国的一些社会现状,又会催生产后抑郁这个“杀手”。

 

产后抑郁藏杀机,但无关人性的残忍

 

曾听过一位还在哺乳期的母亲这样说,“生完宝宝很烦躁,真想把他掐死”。或许很多人觉得可笑,这分明就是一句不可能真去做的抱怨。对大多数母亲而言,确实只是抱怨,但对一部分患产后抑郁的妈妈而言,她们真可能做出类似行为,请看下面三个案例。

 

2012年10月26日,佛山人陈某离家出走,携7个月大的儿子小良入住南海一酒店。当晚,她用事先准备好的“敌百虫”农药混进牛奶里喂给小良吃,随后又用饮料混合农药自己喝下。在这之前,陈某被证实患有产后抑郁。

 

2013年7月26日,一名女子来到哈尔滨哈平派出所投案自首,她说半小时前,亲手淹死了自己4个多月大的女儿。据自述,孩子出生后,她感觉生活全完了,每天围着孩子转,身材走形、穿着邋遢,甚至不敢照镜子。家属证明其有产后抑郁倾向。

 

2013年7月11日,警方接到肖某报警,称其妻子陈某当天在一出租屋洗澡后,发现房间内3个月大的儿子被人抱走。后经警方调查,陈某终于向民警供述其于11日晚,把儿子杀死后将尸体抛入出租屋旁的河涌内,后因害怕而向家人谎称儿子在出租屋房间内被人抱走。据家属反映,陈某在产后也出现了抑郁症状。

 

这三起悲剧,母亲都是杀害幼儿的“凶手”,幼儿都不满一岁。但在本案中,幼童已经三岁了,母亲似乎已经不是产后那个状态,为何依然会有“产后抑郁”?其实,产后抑郁症一般发生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最长会延续达八年时间。

 

虐儿甚至杀儿,是产后抑郁的一个重要表现

 

都说虎毒不食子,况且中国母亲的忍受能力,也一向不俗,于是很多人有疑问,就算产后抑郁,能对亲生小孩下得去手?实际上,这无关人性的残忍,实因产后抑郁常伴着不可控的暴力倾向。

 

一位产后抑郁,后又恢复健康的母亲,在某妈妈群回忆自己的曾经:“宝宝满月那天差点被我掐死,幸好丈夫及时下班回来,我才恢复了冷静,松开了手。”“有时候我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直到我发现我企图亲手杀死宝宝时,我才感到问题的严重。”

 

在一份涉及天津、辽宁、河南、陕西等6个省市、32个区的调查中,对12044名有6个月至1岁半小儿的妇女进行了调查。结果是,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20.9%,有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为8.3%。

 

美国有约20%的妇女得过产后抑郁症(这一数据和中国接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杀婴问题”专家玛格丽特认为,在类似的杀婴或杀子事件中,妇女表现出了精神病症状,发生幻听或者幻视,比如“听说”孩子是魔鬼——撒旦“通知”她,必须杀光子女。

 

产后抑郁是怎样产生的?

 

女性出现产后抑郁,原因分为两大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主要是因为女性产前、后,体内激素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易引起情绪波动。下面主要谈谈心理因素对产后抑郁形成的影响。

 

失落、紧张、渴望逃避,三种心理造成产后抑郁

 

对母亲而言,当家人、朋友抱着她的小宝宝,亲他小鼻子、小手时,妈妈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她们也会隐隐感到,自己在失去亲人的关注,这是心理上的一种失落。

 

产妇在孕期,是被照顾者;产后担任母亲的角色,这给产妇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第一次当妈妈,面对婴儿的种种问题更显得不知所措。这是心理上的一种紧张。

 

产后照顾婴儿相当劳心劳力,由于婴儿的睡眠、吃奶、拉撒,时间不是固定的,母亲睡眠被剥夺与耗损体力就很常见,在长时间体力与精力的耗损下,紧张、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常常伴随而来,这是心理上的渴望逃避。

 

在某亲子论坛里,我们发现了一位母亲的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三个心理特点:“自从有了宝宝,就是在家做全职妈妈,生活的圈子变得很小(失落),朋友也很少联系,我是很不情愿在家带孩子的,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和孩子沟通、表达。也许是怀孕期间朋友太少,加上老公工作忙,很少陪在我身边,宝宝是在老家生的,老公请了几天假就回去上班了,家里就是婆婆、公公和我,一点娱乐都没有,不能看电视怕把宝宝吵醒,不能上网,也没人可以聊聊,一天到晚的就是吃奶换尿布,后来乳头又破了,那个疼啊(紧张)。我几乎是在家天天的偷偷掉眼泪,又找谁去说?终于抑郁了,觉得这一切都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美好,孩子又比别的孩子肯哭闹,老公又不在身边,真的是苦啊(渴望逃避)!”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