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读物:很黄很暴力
大人与孩子分享儿童读物是最佳选择
政府、出版商和家长都应该为儿童读物的内容负责
儿童读物分级制度应当推行
长久以来,就有人提议儿童读物需要分级,但就如提议电影分级一样,一直没有什么进展。这使得“少儿不宜”, “成人内容”等提示毫无作用。一部作品只要拿到书号,公开出版,那就是“老少皆宜”,读者无所不包。。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实行了图书分级制度——图书被分成很多级别,卖给不同年龄的读者。在英国,甚至还对童书进行分级,第四级童书只有14岁以上的孩子才能看。这种正确的分级阅读符合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儿童阅读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阅读资源。跟随欧美的脚步,港台地区也尝试了分级阅读,行动成效显著。
对于中国儿童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的局面来说,尤其需要加强管控,不能让“儿童毒物”随便上市,对屡教不改的出版商应予以处罚。
出版商需要行业自律
对儿童读物也不能光靠监管,还需要行业自律。这方面可以学习的榜样是日本。众所周知日本动漫发达,受众年龄跨度很大,不少作品是限制级的题材或者包含限制级的内容。但日本动漫业界,很早就根据作品风格、读者群的年龄层和性别,将不同类型的漫画进行区分,儿童漫画、少年漫画、青年漫画、成年漫画按不同的尺度自觉进行包装、销售,出版商尽量在流程上就避免让儿童接触到限制级的内容。
相比之下,中国儿童接触的出版物是否有不合适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碰运气,运气不好就摸中彩蛋了。对于不想受坏影响的孩子来说,这显然是不必要的风险。
最重要的,大人要了解儿童,与儿童共享有价值的儿童读物
儿童读物在中国处于一个危险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于当今的中国成年人,其成长过程就没接触过太多非常优秀的儿童读物,这源于多年前图书市场优秀作品的匮乏、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这使得中国的大人们往往对优秀的儿童读物缺乏认知,也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知。相比之下,欧美一些家庭往往会保留一些“代代相传”的优秀儿童读物,大人们懂得这些读物的价值,并乐意与孩子们分享,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这种条件或许是中国家庭所不容易具备的,既然如此,那大人们就该和孩子一起认识优秀的儿童读物,与孩子共同分享优秀儿童读物的心得,甚至投入优秀中文儿童读物的创作之中,这对整个社会无疑都是很有价值的。
结语:
这个暑假,“熊孩子”成为热门话题,善于“搞破坏”的小孩子成为“令人讨厌的家伙”。当人们一致把矛头对准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缺乏管教时,不妨把目光多些放孩子们究竟在阅读些什么。这个问题显然还十分缺乏家长、老师和有关部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