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茶:毒的是消费者伤的是茶农
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茶商十大品牌中,虽然不少属于经营茶叶的世家,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做茶叶连锁的历史,但种茶出身者却很少。”这意味着,茶商要与茶农联手,中间还存在着一道厚厚的屏障。
如果说资金和文化的问题只要努力就有望解决的话,更重要的一个现实阻力是:茶商向上游扩张缺少利益的驱动。因为,渠道商已经占据了产业链条中的绝大部分利润。
据了解,在目前的茶叶产业链上,渠道商最赚钱,占据了绝大部分利润;其次是茶厂,而茶农能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是属于最不赚钱的环节。然而,就是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茶叶的质量和品质。
北京马连道茶城的一位茶商告诉记者,“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茶商来说,经营茶叶的利润可以保持在50%~100%之间,而对于那些更大规模的茶商来说,利润率可能会更高。”
“茶商经营的一个重要规则在于,如何以更低的成本购买并加工出口感更好的茶叶。所以,虽然一些茶商购买有检测茶叶农残的仪器,但企业逐利的本性让其关注点并不在于此。”
上述茶商同时告诉记者,“在‘毒茶风波’中,茶商尽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茶叶不好卖,有些茶叶的销量甚至会掉下一半左右,但事实上,茶商的这些损失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茶农身上。”
福建寿宁县北山堂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郑成锦告诉记者,“一斤普通绿茶的价格,从茶农手里收购过来时是5元,茶厂需要6斤原料茶才能加工成1斤市场茶,加上机器、人工及物流费用,以及10元左右的利润,茶厂卖给茶商的价格一般是每斤80元,到茶商手里,茶叶价格还存在一个批发价和零售价,批发价一般在100元左右,而零售价即茶商卖给消费者的价格则可提高到一百五六甚至两三百元不等,中间翻了将近100倍,而在这个过程中,茶农对品质的付出是最多的,但所得最少。”
显然,这极大地考验着“靠天吃饭”的茶农的道德底线,尽管存在国家政策对农药使用的限制,但这种“限制”的约束力和“利益”的驱动力之间,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平衡,正成为茶叶产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农残超标”问题遭遇“冷处理”
在北京一家张一元茶叶连锁店里,经营人员对“农残超标”的问题很是淡漠,而且表示:过段时间消费者就会麻木了。
在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有关茶叶品牌“农残超标”的报告之后,这些茶叶产品并没有像当年的三鹿奶粉或双汇瘦肉精事件一样,遭遇到“产品下架,重新检测”的危机,更没有茶叶企业做出像双汇“头头检”一样的举措,比如“片片检”或“克克检”。
相反,4月13日,吴裕泰在官方微博发声明称,经验查公司产品质检报告,茉莉针螺及西湖龙井两款产品质量检验符合国家标准,系合格产品。
天福茗茶则在港交所发布声明,称绿色和平所指的碧螺春及龙井茶的检测结果处于中国内地适用的食品安全规定及标准范围内;八马茶业在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表示,公司产品相关检测指标符合国家茶叶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