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模拟医院:一切都是真的,除了病人!

phoebe| 2012-03-22 15:41:57
阅读()
副标题  
  “这里允许他们犯错”
  
  然而,硬件并不是模拟医院最重要的部分,课程才是。对任何一位学生来说,这里是教室,要在这里学着与病人沟通,学会书写第一份病历。
  
  挑战是从普通门诊开始的。眉头紧蹙的病人坐在门外等候叫号。那是从本校请来的“托儿”。人们装模作样地用英语向肤色各异的年轻大夫们诉说自己并不存在的病情和病史。
  
  当病人走入,医生们必须学会观察他们的步态。假如病人一瘸一拐地进了门,那么医生必须观察到这一点。模拟医院不允许一个马虎的医生对病人说,你“再走两步”给我看看。
  
  病人坐定后,医生们首先要礼貌地介绍自己的身份,确认患者的姓名,在言语交流的同时,也要与病人进行眼神的交流。这与现实中一些忙得头也不抬、语气粗暴的医生并不相同。
  
  “这是最基本的沟通。恰恰很多医生忽略这一点。”韩霏说。
  
  对于学生们来说,最有挑战性的当属“假病须作真病医”。
  
  在试着缝合伤口时,一名高个头男生手里的针掉落了多次。抖动的手泄露了他的紧张。尽管他面前只是一块没有体温的人造皮。最后,他不得不放弃。这块皮肤上布满了针孔,可以用上一个学期,售价20多元。
  
  而他的一名女同学在拿起针的那一刻就暴露了错误:她的手指甲过于长了。
  
  “现在我想请你放松……”做腰椎穿刺术的时候,一个女生首先对“病人”说了一番话。这是一位头发卷曲的男人,他身体蜷曲,双手抱头,背对着医生。他是个橡胶人,可是按照要求,医生必须与他谈话,让他不那么紧张。
  
  女生就像对待真人那样,先戴上一次性手套,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打了一针局部麻醉剂,最后在腰椎部位插了一根长针,往外抽取脊髓液。
  
  整个过程中,她表现得小心翼翼。不过,很快被老师指出了一个明显失误——她佩戴了耳钉。佩戴任何戒指、耳环等饰品进入这里,都属于明令禁止的行为。
  
  她的助手,另一名医学生,也犯了大忌。撕开包装时,她不小心用手碰到了注射器,只能再换一支。
  
  “这里允许他们犯错。”韩霏说。然而在临床上,一名医生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很可能酿成医疗事故和纠纷。
  
  20世纪90年代,韩霏学医时并没有这样的“练手”条件。他记得,同宿舍的一名同学,在医院里初次给人扎针,憋了半天劲不敢下手,最后几乎是“扔”出去的,扎中病人的臀部,针管还“颤颤巍巍的”。
  
  还有一位病人跟他们开玩笑,“你们技术见长啊,前天扎了三针才扎进去,今天一针就进去了。”
  
  一位老大爷的话令韩霏“记一辈子”。这位病人鼓励他们说:“扎!谁都有学徒的时候。”
  
  但当时的医患关系远没有今天这样复杂。如今的病人对于生手避之唯恐不及。韩霏说,模拟医院的逼真环境,能让学生去医院之前,就能完整地了解医疗行为和医院的流程,掌握完整的临床技能。
  
  青年教师尹悦打开柜子,顺手拿出一个屁股和半截手臂,向中国青年报记者示范,每种注射法都有相对应的模型。在这里,学生们从最基本的静脉注射、吸氧吸痰之类的动手技能练起。
  
  韩霏常对学生强调简单技能的重要性。“医生的动手水平日趋下降。医生越来越依靠机器,没有CT我们还干不干活?”他举例说,简单的听诊,医生可以得到超声心动图的辅助,然而机器无法代替人耳分辨那些杂音。
  
  蛇伤、疟疾等病种几乎已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消失,但它们依然出现在这家模拟医院里——多数学生来自发展中国家,必须依据这些国家的疾病谱来设置授课内容。谁也不知道,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回国后会不会当一名乡村“赤脚医生”。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