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制售假药为什么要拿清洁工说事?
显而易见,药品进销渠道的混乱与市场监管的缺位,是假药形成巨大市场、明目张胆坑害患者的主要原因。不解决实质性、长效性问题,风头一过,假药还会如割韭菜般再起一茬。查处假药案不仅盯住制假贩假的犯罪分子,更要顺藤摸瓜,查处进货和用药的是哪些医疗单位;哪些监管部门对假药视而不见,让出“防区”;假药究竟通过何种途径,什么人之手几乎长驱直入地到了患者手中。“苍蝇专叮有缝的蛋”,制售假药者不会只赚取暴利不花费“买路线”。因而,在查处假药案件中要将深挖商业贿赂案件作为重中之重,将假药链条上帮凶的打出原形,尤其对监管人员的失职渎职,甚至是权钱交易,为犯罪分子充当“掮客”的腐败行为要一查到底。就个案而言,如果三甲医院的管理者有足够的责任心和警惕性,采取一些管理与技术上的防范措施,药品包装盒就不会顺利地从保洁员之手回流制假市场;如果工商、药监以及卫生监督等部门积极主动对网络虚假广告、不法药店、诊所及时亮剑,处罚到位,这些阵地就不会失守,成为假药盘踞的“据点”。
在不少负面事件中,“临时工”成为顶包的担责者被一辞了之,看似平息了事端,但掩护了背后的责任根源,相关责任主体与人员毫发无损,为下一次负面事件的埋下了祸根。同样,如果查处假药只处理保洁员而没有了下文,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鉴于此,从源头上取缔假药市场,除了建立透明有序的药品统一采购渠道,强化医疗单位的内部管理外,追查监管者责任乃当务之急。
新闻链接:
11月17日9时15分,公安部指挥中心下达“统一收网”作战指令,一场针对制售假药犯罪的专案集群战役随即打响。在全国29个省区市170余个城市,参战公安民警集中行动,对制售假药犯罪网络和产业链条实施精确打击。
公安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亮剑”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在侦查中发现了一批假药犯罪案件线索。吉林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党委的领导和有力指挥下,转战全国10余个省市,一举破获以王某为首的特大跨国生产、销售假药案。王某等人自2007年以来假冒我省某著名生物制药企业的注册商标,非法生产该企业专利产品数百万支,分别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及境外国家和地区,涉案价值1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