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间国内自杀官员已达112人 心理疾患是主因
近年来,我国各地官员因抑郁症等心理疾患致非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被各级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有112人,其中省部级官员8人,厅级22人,处级30人,处级以下52人。面对如此高的官员自杀率,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走上了极端。
官员自杀原因:心理疾患占主因
如此频度的官员自杀现象,原因尽管很多,但心理疾患始终有极高占比,类似“我很抑郁,抑郁难忍,先走了”、“我在医院检查有严重抑郁症,非常痛苦,不能吃睡,生不如死”的表达,在官员的遗书中屡见不鲜。
这提醒我们,作为一种高发的现代心理疾患,抑郁症在工作压力更大、人际更为复杂的公务员系统中,可能更为突出。要让这一掌管公共资源分配的群体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已有必要将心理干预纳入执政者视野。
就中国官员群体而言,目前主要面临两大“压力源”:
一是繁忙的工作与偏负面的舆情导致的心理倦怠。在当前官员群体中,心理疲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基层官员尤甚,他们与各种琐碎矛盾纠纷打交道,工作节奏快,加班加点是常态,且常处于害怕犯错的焦虑中。尤其是在拆迁、信访、司法岗位工作的官员,在时常出现的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面前,更易出现情感压抑、工作失控、言语暴躁等状况。
工作超负荷,不少基层官员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到工作中,无暇照顾家庭及子女,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和压力,也给官员带来很大的心理负面影响。
二是“本领恐慌”与个体无力感引发的心理焦虑。由于公众对政府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官员学习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压力倍增,这一方面有更新知识系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常要面对“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的焦虑,因为很多时候,回应公众的要求与期待,需要整个系统的变革。
官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现实状况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从个人角度分析,不少官员对心理问题认识存在偏差,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思想问题,导致官员不敢说不想说,更不会向别人承认,担心被指手画脚和影响仕途。即使有个别官员向心理专业人士咨询、问诊和治疗,也基本是全自费,不走医保,为的就是不留档案,怕被别人知道。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官员培训内容,往往侧重在业务水平和政治思想上,缺乏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化的足够训练,以致官员心理压力难以找到缓释渠道。
由此可见,官员心理健康问题,表面上只是个体心理现象,但深层次上却是一个社会问题,推动这一问题解决,可从三方面做些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