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胃日:解读我们忽视的六大护胃误区
4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护胃日”。之所以会有这个节日,是因为近年来由于人们不断忙碌工作,在巨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之下养成了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胃病。因此,“护胃日”呼吁大家要关注自己的胃健康,为了确保胃部健康,一场保“胃”战就此打响,正确养胃护胃首先要避开护胃误区。
专家为我们解读“护胃大战”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胃痛是小事,忍忍就没事?或者自行到药店买几粒胃药就足以应付。
沙卫红认为,这种想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如果偶尔一次胃痛,或有明确的诱因,用药应付就行,如果经常发作肯定不是小事情。年纪大的患者即使偶尔发作,可能也是患病的征兆表现,千万别不当一回事。”据了解,现在很多人很关注自己的健康,每年定期体检可提前发现健康问题,行无痛胃肠镜体检时,往往能发现隐匿的消化道疾病。
沙卫红建议,年轻人胃痛偶尔发作问题不大,但50岁以上从来没做过胃镜者若出现胃痛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出现以下“报警症状”:消瘦、黑色大便、贫血、顽固上消化道不适等,一定要到医院来就诊。
“至于药店推荐用药,年轻人偶尔采用这种方式或许可以,买药服用后可以应付一时的胃痛。但这种方式或许会掩盖其症状,其实并非痊愈,后期可能会反复发作。”沙卫红不赞成自己到药店买药治胃痛,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看病。
误区二: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有人认为既然养重于治,就只注重养而不治?
沙卫红表示,“三分治七分养”这句话讲的并不假,“胃病是慢性病,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慢性胃炎、功能性胃病,调理、饮食、作息时间调整等养胃措施是有用的。但只注重治或养一个方面太极端,我不赞成这种观念。”
有些胃病患者做了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可以只注重“养”,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但如果是溃疡、弥漫性炎症、萎缩、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则要到医院规规矩矩先“治”后“养”。
误区三:很多人喝酒前都会和牛奶或酸奶,这两种乳制品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酒精侵害。
沙卫红认为,喝牛奶或酸奶确实比空腹喝酒对胃更有帮助,特别是饮用高度数酒。她解释道,吃东西比空腹喝酒对胃的损伤小得多,可提前中和胃酸,乳制品提前在胃内涂上保护层,可减少酒精对胃的直接刺激。“但这种说并不是绝对的,乳制品可以起很有效的作用,然而液体在胃内排空快,酒精对胃部仍有影响,只是影响较空腹饮酒较小而已。酒精吸收入血后到达肝脏及其他部位,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大伤害。所以,提前吃比不吃好,但不能认为这样有保护后就肆无忌惮。经常喝酒肯定对胃有损伤。”
目前,利尿剂、胃黏膜保护剂都被很多人视为解酒药,但这些药物仍是被动保护手段,虽有一定帮助,但不能随意放开喝,特别是高度数的酒,对胃和食管腐蚀性强,间接吸收入血后有损害。沙卫红建议大众喝低度素的酒,如红酒、娘酒,不建议喝大剂量、高度数的酒,并避免空腹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