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抑郁误诊单相抑郁 自杀风险高

喵酱| 2014-09-16 14:26:58
阅读()

 

明星抑郁自杀事件让抑郁症这个词也火爆了一把,其实生活的压力让人们或多或少、这时那时都有点抑郁,也很少有人特别在意过。其实你知道吗,如同动物有雌雄之分,抑郁也有“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之别,两者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大区别。患了双向抑郁症的病人,情绪通常大起大落,如同坐了过山车。“如果一个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被按‘单相抑郁’(即抑郁症)来进行治疗,不仅不能从抗抑郁剂治疗中获益,还可能会带来躁狂发作,患者情绪变得更加不稳定、自杀风险提高等恶果。”

 

双相抑郁患者饮食上应多吃鱼类和新鲜蔬果,而人参、当归、冬虫草等补品则应避免。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或许会有这样一种经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自我评价低、有强烈的轻生念头、睡眠障碍……这时,不少人都会联想到时下很热门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症”。但原来和人有男女之别,动物有雌雄之分一样,“抑郁”也有“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之分。后者除了有前面所描述的抑郁症状外,还有不同程度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例如情绪特别高涨或特别容易被激惹,自我感觉突然间好得不得了,精力无比充沛,即使不睡觉也不觉得疲惫……这类病人的情绪,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大起大落。

 

据介绍,双相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其发病率不亚于抑郁症,而且好发于青少年,其致死率、致残率较抑郁症还要高。可遗憾的是,由于双相抑郁的抑郁症状与抑郁症极为相似,加上双相抑郁长期以来一直不为公众认识,临床上不少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

 

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有什么不同?

 

据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甘照宇介绍,双相抑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好发于青少年,男女患病的机会基本均等。在我国,大约每1000人当中就有5~10人得有此病。“根据现代精神病学的观点,在门诊就诊的所有抑郁发作患者中,约有一半的患者属于‘双相抑郁’。”

 

那这单和双到底怎么分呢?甘照宇介绍说,所谓“双相抑郁”,就是在人生的经历当中,除了在某段时间(至少持续两周)内出现上述抑郁的症状外,还会在同一时间或不同的时间段(至少持续4天)内出现以下表现:

 

1.情绪高涨或易激惹: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愉悦感”以及“陶醉感”;而部分患者则表现为情绪易激惹,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易怒,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

 

2.夸大:表现为过分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自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能、本领或特殊的身份、地位;对现实处境过分乐观,只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看不到事情消极的另一面。因此常常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或建议。

 

3.精力充沛:表现为睡眠需要减少,体会不到疲倦。

 

4.思维奔逸:表现为才思敏捷,联想增多,富有创造性,自觉“脑子像抹了油一样”、“思想像脱缰的马匹般”,“想什么事情似乎都能迎刃而解”。

 

5.活动增多:包括本能活动和意向活动增多,前者主要表现为性欲增强,严重时变得随便结交异性,性行为轻率。后者表现为兴趣广泛,对原本不属于自己兴趣范围的事情也变得有兴趣。

 

6.精神病性症状:部分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如凭空听到有人跟他/她说话、无端怀疑有人嫉妒他/她而欲迫害他/她等。

 

双相抑郁病因: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双相障碍?甘照宇介绍,目前医学界公认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尽管医学界还未找到所谓的‘双相障碍基因’,但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甘照宇举例说,有家族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双相障碍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一级亲属的8~18倍;有双生子调查发现,同卵双生子双相障碍的同病率高达33%~90%,而异卵双生子双相障碍的同病率仅有5%~25%;还有基因连锁分析发现,第5、11和X染色体上某些特定的基因片段与双相障碍相关联。

 

此外,还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大致上有可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甘照宇介绍,其中医学界对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得较多,归纳起来,可以诱发双相障碍的主要有:童年创伤,具体包括同胞竞争,父母过分苛刻严厉,先天缺陷或不足,父母早年离异或亡故以及各种形式的虐待;人生某个阶段发展不顺利:如成年早期婚恋受挫、成年中期事业不顺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