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试点医联体 医生可多点执业
广州今年将试点设立区域医联体、大力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推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昨日,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在2014年卫生工作会议透露了上述工作计划。她说,计划从今年开始到2016年本届政府任期后三年,把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提升,同时解决好广州地区医疗资源配置。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将着重从社区医院着手。
区域医联体内医生可多点执业
“今年的重点工作,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贡儿珍说,广州市今年要继续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探索分级诊疗模式。其中,将选择部分区(县级市)开展医疗联合体试点,探索实行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医师多点执业。
接下来,荔湾区将率先试点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由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加若干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区内三甲、二甲、社区医院大结盟,联手提供“就医一条龙”服务。在同一医联体内,所有检查结果互认;医院内的检查设备共享,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精细检查仪器和适宜的药物,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可帮助其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以及相关检查,让患者优先就诊;另外,医联体内医师可以多点执业,加强医生在医联体内的流动性。
对于医联体内医生可多点执业的试点,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江医生认为正当其时,他说:“目前,医院和医生是一对一关系,医生是属于某家医院的‘单位人’,实行多点执业以后,医生要走出去,跟着患者走,成为社会资源。”他认为,这样,好医生可以充实到基层医院,另外,也可为医生增加收入。
用医保制度引导居民社区首诊
“近年来,广州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门诊量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大医院,很多常见病病人都跑到大医院去就医,加剧就医难问题。”贡儿珍分析认为,这其中有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人员水平、设备的问题,也有用药的问题。她说,现在全市几百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采用基本药物制度,可用药物较大医院少;另外,大医院都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导致基层与大医院的药物不能很好对接。有的病人在基层就医面临无法拿到合适用药的难题,在选择就医的问题上,自然就直接选择了大的医疗机构。
贡儿珍透露,建立医联体,也有助于引导居民优先到社区就诊。“广州地区的医疗机构,有的属于卫生部管理,有的属于省管、部队管,广州探索的医联体,也是为了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一个措施是,患者到大医院挂不到号,通过社区医院就走绿色通道,让大医院为重症患者加筹。患者凭在社区医院开的盖有医联体印章的检验单,到大医院可优先检查,免收挂号费和诊金。
“将研究制定以医保政策为引导的社区首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到社区分级诊疗机制。”贡儿珍说,目前在医保引导方面,政策有一定倾斜,但不足以拉开距离,接下来要研究分级诊疗的医保政策,扩大在基层与其他医院就诊医保报销比例的差距,提高通过基层转诊与直接到大医院的报销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