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一种正在蔓延中的心理疾病

jswei69| 2012-04-10 03:13:10
阅读()
副标题

  一边踩油门 一边踩刹车

 

  实际上,拖延症并不算是精神疾病,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涌认为,拖延现象具有普遍性,“症”则带有临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应的诊断标准

 

  “我要好起来”是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里的知名人物,她写的《我是怎样好起来的》几乎成为每个“拖友”们必读的“入门帖”。

 

  作为一名曾经的拖延症重度患者,“我要好起来”经历了拖延症带给她的难以想象的痛苦。从2004年到2009年7月,她度过了整整5年“无法动弹”的日子。

 

  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不敢做任何打算,大部分计划都会演变成“歇斯底里的痛苦”,大到写论文找工作,小到吃饭睡觉上厕所。“即使在最火烧眉毛的时刻,我也无法顺利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整夜整夜地熬,却只能熬出100字。”

 

  她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样子:“住学校宿舍的时候,半夜跑到阳台上偷偷哭,哭累了回来继续对着电脑发呆,撑不住了再去阳台上哭;有了自己的家以后,半夜声嘶力竭地哭喊、尖叫、摔东西,筋疲力尽后倒在冰冷的地上睡着,惊醒,挣扎着爬起来,心狂跳,手抖着再敲几个字,再哭喊、尖叫,如此往复。”

 

  像“我要好起来”这样的痛苦,似乎难以想象,但也绝非个例。“战拖心理成长会”成员“时光机”说,他很佩服“我要好起来”的勇气,“我已经没有能力用文字还原拖延时候的感受了”。

 

  或许我们都曾经为这事那事拖延过,直到截止日期来临才仓促完成;或许我们还为此自豪过,认为自己短时间完成的工作“还不赖嘛”;甚至我们还享受这种“冲刺的快感”,但拖延时的那种焦虑、自责、纠结,肯定是每个拖延着的人都体验过的。

 

  不过,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这只是一种坏习惯而已,每个人都可能有。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可以称之为“拖延症”。

 

  在拖延过程中,大多数拖延者都会不断提醒自己“你不该这样做”,伴有压力、担心、自责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往往又加剧了拖延和情绪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虽然这种状态(Procrastination,拖延)被简单称为“拖延症”,但它是否真的是一种病还很难说。有人认为拖延跟抑郁症、强迫症、多动症、药物成瘾等诸多疾病有关,它应该是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拖延只是上述疾病所引起的症状。

 

  实际上,拖延症并不算是精神疾病,甚至这个词本身也都不是医学术语。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涌认为,拖延现象具有普遍性,“症”则带有临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应的诊断标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关键词: 拖延症 健康新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