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5
第45期

没了乡村医生,谁来给农民看病?

导语:出身于农民,扎根于农村,亦农亦医又“非农非医”,干公家的活,吃自个儿的饭…… 乡村医生,一个平凡又神圣的职业。这个群体正陷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如果有一天,乡村医生都没有了,农村的老百姓怎么办?”一位委员这样说。
1

一、农民需要乡村医生

2012年中央电视台开展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让乡村医生这个被遗忘的群体走进了公众视野。乡村医生肩挎出诊医药箱,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已经成为一种经典形象。对于我国八亿农村人口来说,乡村医生是必不可少的。

 

在农村,很多地方都交通不畅,有的农户相距十来里路,加之卫生所医疗条件差,没有一张像样的病床,病人输液必须靠医生入户。他们扎根农村,行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白山黑水之间,一干就是若干年,有的已经年过花甲;他们在药物贫乏、医疗器械紧缺等极差的条件下,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保障了8亿农民能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他们为全国近8亿农村人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还担负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知识宣传等公共卫生工作,守护着农村。

 

有了乡村医生,农民看病就方便了,什么时候哪不舒服了,有个头疼脑热的,去卫生所就行了,这些天使随叫随到,要是她在干农活,你一叫,她撂下活计就来了,要是她在吃饭,你一叫,她撂下碗就来了……要是去医院,排队挂号不说,还要遭人白眼。农村活计多,尤其是农忙的时候,白天没空,就只有夜里去看病。

 

经过乡村医生持之以恒、艰苦不懈的努力,使农村许多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如天花、血吸虫、疟疾、头癣、小儿麻痹症、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肺结核、流脑、乙脑、甲肝、乙肝等在他们手上得以消灭和遏制。几十年来,这么多的公共卫生服务,百万乡村医生用瘦弱的脊梁,撑起了保护亿万农民健康的重担。是他们使农村的卫生事业改天换地,取得了与世共睹的成就,真正地成为了农民健康的保护神。

2

二、乡村医生后继乏人

一方面,乡村医生在农村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乡村医生构成趋于老龄化,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职业,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现实困境。

 

2013年3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到:“我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已经干了44年,整个农村医疗变革我全都经历过了。乡村医生没有养老保险,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我去年调查了3个省12个县100个村庄100个诊所100个乡村医生,最大年龄的是78岁,最小的44岁,平均63.4岁,平均每个月收入300多元。”不少乡村医生迫于生计,已无奈改行。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所余小龙研究员,带领调研组对甘肃乡村医生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抽取全省14个市、州的3519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乡村医生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40岁以上的人员达59.5%,从医20年以上者占50.7%,2000年以后新增乡村医生锐减,仅为12.30%。同时,乡村医生人员素质较低,中专及以下学历达81.3%。另外,乡村医生平均年收入为13340元,47.0%的被调查者平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乡村医生收入来源主要为卫生服务和农副业,其次为预防保健和政府补助。乡村医生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只有75.8%的被调查者身体处于良好状态。

 

“我们工作量是普通医院医护人员的8倍,论收入,却不及编制内医生的四分之一。” 兰州

 

市榆中县龙泉乡水坡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李建华说。记者采访了解到,村医有医的“名”,

 

没医的“份”。作为不在编的医生,没有工资、保险,却往往支撑着一个村的基础医疗;自

 

收自支,却担负着公共卫生等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干公家的活,吃自个儿的饭。

 

由于我国卫生系统人事编制及相关福利政策一向仅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使乡村医生长期以来受制于“身份”问题,在工资、养老、医疗、编制、级别、福利、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诸多待遇问题上一直被边缘化。没编制、没学历、收入低,这就是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乡村医生最真实的处境。很多乡村医生超龄“服役”,现在村卫生室仍是70年代培养的学历层次很低的一批“老赤脚”在撑市面,队伍青黄不接,已处于“后继无人”的困难境地。

 

“当前村医人心浮动、青黄不接、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普遍年龄大。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村甚至‘有室无医’。” 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中心医院院长温秀玲感到焦虑。

 

温秀玲说,正规医学院毕业生极少愿意到村卫生室工作,不少乡村医生一旦取得了相关学历或执业资格,也会离开农村基层,跳槽到镇级以上医疗机构任职,致使最基层的医生队伍后继乏人的现象更为突出。长此以往,是否会危及到新医改的成果,让人担忧!

3

三、扶持乡村医生,筑牢基层网底

央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镜头下的乡村医生们一次次地感动着国人。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守护几亿人的健康,百万乡村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奉献社会,他们理因获得一份体面、美好的生活,扶持乡村医生,才能筑牢农村基层医疗的网底。业内人士也指出,为进一步深化医改,真正筑牢“网底”,实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医”身份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第二十一条要求“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规定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民革党员白晓秋,长期关注乡村医生并做了大量调研的情况,在其题为《百万乡村医生有何“中国梦”》的提案中,他提出了这样一套解决方法:

 

1. 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免费向乡村医生提供各种培训服务,不断提高乡医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2. 制定政策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彻底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3. 完善乡村医生补助,补偿政策,落实对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及其它服务补助、补偿。

 

4. 大力扶持村级卫生所的发展,明确村级卫生所的责权关系,并定性、定位、定投资。

 

5. 乡村医生的历史贡献应该给予肯定,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乡村医生节”。

 

6.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彻底杜绝基层体系中的不平等、腐败、官僚等现象的发生。

 

7. 重点发展村级卫生所和县级医院。方便农民,让他们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8.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进行政策性倾斜,根据情况少交或不交统筹资金。

 

9.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医学专业毕业学生到基层工作。

 

10. 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明确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11. 公平对待得到认可的乡村医生,将他们列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中。

 

12. 灵活多样的解决乡村医生从医资格问题。采取多种教育形式,确保100万乡村医生都能具备从医资格,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和实际本领但考取资格有困难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员。

 

13. 减轻乡医们的经济负担。对各种费用进行严重审查:能不收的不收,能少收的少收。

 

14. 参照民办教师和乡村兽医给予乡村医生相应的待遇。

 

15. 大力歌颂乡村医生的伟大事迹和不朽功绩,建议宣传机构高度重视,大力宣传。

 

16. 根据乡村医生的工龄和实际贡献,给予乡村医生适当的特殊生活补贴。

 

17. 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乡村医生,根据工龄情况国家应该给予生活保障,提供退休待遇。没达到退休年龄的乡村医生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他们平等、公平的待遇。

 

18. 建立试点,早日出台顺应民意的新农保政策,并将乡村医生纳入新农保制度,给予适当的政策性倾斜,实现乡村医生老有所养的基本保障。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乡村医生不一定非要存在,要改变思路,只要能保障村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就行了。

4

四、另类视角:乡村医生不一定非得姓村

人民日报发文评论道,其实寻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要改变思路,村医不一定非得姓“村”。新生代村医不一定要长住村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巡回式”办法,培育支援式、派出式的村医,只要保障村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就行了。

 

在乡村处于人口、资源等净流出的大背景下,村医群体的新生代也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其实,村医后继乏人的窘境不是我国独有,即使在发达国家,边远、偏僻农村地区也难留住村医。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把新生代村医留在农村,尤其是在中西部各种服务配套欠缺的广袤乡村,同样困难。因此,弥补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缺口的关键,恐怕不在留人,而在于找到一种途径和机制,让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流向农村。

 

农村需要的是优质高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而不是苦情奉献、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奈坚守者。农村要获得便捷、安全、持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须解决当前困扰村医的收入、待遇等问题,让他们职业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奔头,舍此别无他途。

 

不过,即使采取了轮换式、支援式,也需要变换对村医的激励方式。比如重庆荣昌就用“计工分”办法,奖励村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些退出村医队伍的老村医还想重当村医,半夜村医也愿去村民家里随访。荣昌借此提高村医准入门槛,拥有执业资格的村医大量增加。当然,卫生主管部门还要加强服务质量监控,以防出现服务空白。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村医这个群体,媒体给他们贴的标签常常是“坚守几十年”“默默付出”“无人接替”等。是时候走出这样的观念误区了,因为只有让村医回归价值轨道,顺利实现职业化转变,才能找到“明天谁给老乡看病”的正解。

结语
推进医改,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些都少不了对乡村医生群体的重视,乡村医疗的基底筑牢了,医改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这需要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向基层向农村向乡村医生群体倾斜。妥善解决百万乡村医生基本待遇和养老问题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困境,让他们活得尊严,关系到8亿农民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百万乡村医生队伍不能垮!
往期专题回顾more >>
原创声明
第三只眼栏目专题,为微微健康网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策划团队
蒋文景
微微健康网编辑,第三只眼专栏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