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让更多考生成为人生赢家
深化高考改革,就是树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的意识,而让年轻人认识自我、激发才能,让人才选拔和办学观念转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又逢高考季。
每年,临近高考的日子里,举凡有应届考生的家庭,都会不自觉地有某种“山雨欲来风满楼”式的凝重和紧张:父母们费尽心思准备“营养餐”“考前菜单”;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睡眠,恨不能踮着脚尖走路、压低嗓门说话;孩子表情举止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会引来悬揣、担心和小心翼翼的试探……
不仅如此,备战高考时的种种“壮观”场景也越来越多。从一些中学迎考动员会上“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之类口号,到一些学校出动巴士车队大送考的盛况,还有焚纸插香、拜庙求佛等新闻……背后折射了一种焦虑的社会心态。
紧张,很大程度上因为许多人依然相信,它的后果是“不可承受之重”,能够让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就此一锤定音。纵然一直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也有众多没有耀眼学历的成功榜样,但毋庸讳言,抱着“考不上个好大学,还有啥出路”心理的,不在少数。
从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整整30年过去,中国的大学和大学招生人数翻了几番,围绕着高考和高校办学进行的改革做了不少,其间的进步与艰难,令人五味杂陈。继近20年前的大学扩招后,今天的高考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滋生腐败的加分政策被大幅度削除,自主招生少了各种“联考”并放在了高考后进行,上海等地将取消高校一、二本之分,高职高专招生辟新径,异地高考已松动……虽然更多改革要在随后的二三年间渐次展开,但“变”已是不争之义。
而这一轮深化教育改革的要义,更在于改变延续了多年的高校办学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评价体系之变,让每一所大学、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清华北大”,更不是让全中国的孩子都因为一两个“别人家孩子”而失了自信、快乐,失了向上的机会与勇气。
已经发布5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擘画的蓝图中,关键内容之一,正是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意味着,政府将不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然后将财政经费按照排名由多到少逐次分配;地方可以不再为了集成指标、追求“办学GDP”而把那些富有历史底蕴和个性的小学院硬性兼并掉。深化高考改革,就是希望树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意识,而让年轻人认识自我、激发才能;就是要让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和办学观念,逐渐转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教育公平,应该有更开放的理解:不只是让更多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名校,更要让他们有更多道路走向成才、通向成功,让他们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做最好的自己”。只有当我们的大学和学生都有了这样的共识和定力,学习不再是分分计较的苦刑,高考会不止成就一两个“状元”而有更多赢家,深化教育改革才算成功,创新型国家才有望创建。这样,我们定会共赢。
相关新闻阅读:高三女生毕业拍照从高处坠落或瘫痪 将错过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