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登革热传播效应隐性感染占比更多

程程| 2015-05-29 15:47:00
阅读()

 

据悉,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涛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团队联合攻关登革热,阐释暴发疫情中登革热隐性感染的状况,以及隐性感染在登革热传播中的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登革热流行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为2.2:1。

 

登革热暴发疫情中,人们往往重点关注发病人群(即显性感染),而忽视隐性感染人群。这一研究结果首次阐释了登革热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对于疾病蔓延的重要影响,对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日前,该研究论文《Evaluation of Inapparent Dengue Infections During an Outbreak in Southern China》发表于国际知名专业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杀手锏一 使虫“绝后”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种寄生性细菌,它感染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后,会致其无法产生雄性后代。但这并不会使蚊子灭绝,奚志勇说,投放“益蚊”会使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某一种群的蚊子在某一个区域的数量降到极低甚至根除,由于还有大量不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加上蚊子极易迁徙,因此不可能使蚊子灭绝。

 

杀手锏二 不会变异

 

投放“益蚊”这种方法是在蚊子中加入共生菌,使蚊子和细菌形成共生关系,蚊子还是广州的蚊子,细菌也来自广州的昆虫,只是一种新的组合,因此不会存在变异的风险。

 

杀手锏三 对人无害

 

实验证明,只要携带该细菌的蚊子成为一个地方蚊子群体的多数,登革热疫情就会得到抑制。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已相继开始投放“益蚊”。澳大利亚从2011年起,最早通过这一措施抑制登革热疫情。奚志勇说,澳大利亚的释放试验持续了4年,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负面作用。

 

相关新闻阅读:广东登革热疫情或出现区域性流行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