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前世今生”如何“发光发热”

程程| 2015-05-05 16:04:00
阅读()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近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食品安全法的决定。新法规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农药,这个在生活中人们谈之色变,却又无处不在的玩意,它是如何生产出来,如何“发光发热”,又是如何慢慢降解的?让我们来看看农药的“一生”。

 

工厂生产:农药出厂要“过五关斩六将”

 

“农药在生产环节要过五关斩六将。”天河区一家农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张柔告诉记者,一个农药品种,投产前先要经过三年试验,分六个不同地区进行,试验内容包括毒理、残留情况等。一旦确定投产,在原料采购环节开始就会介入检测,溶剂的水分有没有达到要求、各种成分的含量是否达标……就连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回来的瓶子,都要检查。因为装盛药品的容器,其材质也会对农药质量产生影响,甚至色彩均不均匀,都影响重大。

 

规范的农药企业,都会有自己生产的“独门秘方”。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会依照这份工艺执行单按顺序投料,“第一步加什么,第二步加什么,在第几分钟加,全部都有明确指引,没有半点含糊。”

 

在农药半成品生产出来后,生产人员就会将其送到公司的质检部门,按照相关指标逐条检测,有不合格产品一律筛掉。等到成品出来后,还要过一道关。在进入仓库前,会检测一些外在指标,主要是标签是否贴对,生产日期是否规范等,“发现有贴错标签的也一律打回。”

 

此外,国家对农药生产把关之严还体现在,药企必须申请生产许可证,且许可证五年一审,企业只能按照证件目录内的品种进行生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农药企业,在广州要受到16个部门的监管。”

 

田间喷洒:农药也是成本能不用就不用

 

农民从农药店里买到农药,一般在天气温暖湿润、虫子蠢蠢欲动的时候使用。而蔬菜生产旺季是在秋冬季节,那时虫害不多,农民乐得少打药。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外界有一个误区,以为农民在种菜时很喜欢用药,用得越多越好,其实并非如此,“农药也是成本,用药有一个原则,能不用就不用。”花都区会兴绿色农场经理黄小兵告诉记者,种一季菜心,大约要两个月时间,天时如果好,用2次药就够了,多的不过4次。在面积1000余亩的菜场里,每亩蔬菜打一次农药成本约为20元。假设全部都打一遍,一次花费就要2万元,这笔账菜农算得清清楚楚。

 

植保专家告诉记者,农户购买农药时,药店要登记其使用范围和时间,农药使用许可证上会标明适用于何种品种。在可能发生虫害之前,农业部门会有专门预警,这时农户将农药喷洒在田间。农药有一个自然分解过程,残留下来的是否达标,农业部门还要检测。在会兴农场,场内检测室的检测设备直接联网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检测结果直接上传。

 

“外界还有一个误解,以为农民喜欢用高毒农药,其实高毒未必高效,这个道理很多农民都明白。”行家解释说,农药也讲对症下药。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