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调查:办好卫生院 小病不出乡
新一轮“医改”自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强健基层实力、实现分级诊疗”是这场改革的重要目标。在福建省山区欠发达县长汀,如今,实现了八成以上病人在本县乡区域内就诊。长汀的乡镇卫生院为何受到群众欢迎,充满活力?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每层楼道的走廊里,加满了病床;新的儿科病房楼,已经做好开建的准备……这是当下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乡镇卫生院平日的一个场景。
不只是河田,长汀县不少卫生院都是如此。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医改”前的2008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年门诊量、住院量和业务收入分别是28万人次、1.22万人次和3300万元;2013年,三项数据分别为92万人次、3.18万人次和1亿元,且均为整个龙岩市7个县(市)中最高。6月初,国家卫计委专家组考察了“长汀医改”后,坦承“全国基层卫生院系统万花纷谢,只有这里一枝独秀。”
人事、分配和经营权下放,乡镇卫生院“一夜巨变”,迸发活力
“为了生存,大家都拼命抢患者。再不行,就到镇街上开诊所、摆医摊。”河田卫生院的王马荣回忆往昔这样说道。2008年,摆了两年多医摊的王马荣,忽然感到了一丝变化。
先是因为国家实行“新农合”政策,来乡镇卫生院看病的患者有所增加;再就是传闻卫生院准备盖新大楼、要增加职工。“怎么可能呢?我们一个小小乡镇卫生院,哪能有这样的权力呢?”
“没错,我们最大的改变就是把这‘三项权力’全部下放。”长汀县卫生局长陈禄说,“大方向我们都是按照国家医改的要求,只不过我们既没简单地搞‘财政全包’,也没采用‘收支两条线’,要说宗旨就一条——激发出乡镇卫生院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
2009年医改后,为保障乡镇卫生院的存活,很多地方采用的以上两个措施,虽然确保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但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积极性丧失。“一是,工资由财政直接划到医护人员的卡里,与工作量多少、好坏完全没了关系;二是,不管卫生院发展有多好,收入全部上交,卫生院自身与此也没了关系。这样做谁还能有积极性?”此前多年一直主管财务的长汀县卫生局副局长邱道遵说。
正是预见到了这样的弊端,长汀“医改”选用了另外一套路径:三权下放。即人事权、分配权、经营权全部下放给18个乡镇卫生院。卫生院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自行聘用人员,前提是必须具备执业资格;且所聘人员和在编在职人员必须同工同酬,奖金部分可自行设定分配标准,条件是必须体现多劳多得;在“保基本”这个大任务必须完成的基础上,乡镇卫生院可自主发展自己的专科。
“三权下放”之后,长汀18家乡镇卫生院几乎可以用“一夜巨变”来形容。
与大医院错位竞争,发展养护和养老等“特色专科”
坐落在汀江上游的新桥镇,本来是“最不适宜”发展乡镇卫生院的:离县城很近,只有13公里,患者去县医院很便捷;人口两三万,只有河田的1/3,患者自然也少。可院长戴秋林偏偏把它变成了“最适宜”。
要做就做“县医院不愿意干的、村医又干不了的”,老戴看中了发展治疗精神病科的路子,“三权”一到手,老戴一边盖新病房楼、一边招聘相关专业人员。短短几年,新桥卫生院竟发展成全县、甚至是全龙岩市颇具实力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建成了综合诊治、病房、精神专科3座大楼,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病床从原来十几张发展到200多张。院内疗养区清泉绿树、草木茵茵。还有专门的营养膳食配餐、中医辅助治疗等。
这么大的投入,是不是要靠提高收费,才能回收呢?“恰恰相反。一是我们这种乡镇卫生院所有的收费标准,必须是依据2005年国家颁布的标准执行。二是,我们和大医院竞争的不是高精尖的专业技术而是基本医疗服务,用服务吸引和方便患者。”戴秋林说。
而且在这基础上,老戴还又琢磨出一项新产业——养护+养老。
由于年轻人打工在外,在这里的患者90%以上是老人。“无病疗养、有病治疗”,按照这个思路,他们还把病床按7∶3比例设置,让农村养护与养老实现了无缝衔接。
其实这个思路也正中河田卫生院之怀。河田人口7万,由于地处水土流失区,长期的治荒工作让当地群众普遍患有慢性风湿病症。以往这种慢性病无药可治,多数时只能在家中饱受煎熬。也正是瞄准了这样一个市场,河田乡镇卫生院新建立了康复专科。与新桥一样,河田康复专科规模、病房、设备、人员,在整个龙岩市基层医院中也是最强的。如今也同样正准备继续扩充,将农村养老内容一并纳入。
正是抓住了“特色专科”的关键,仅新桥门诊量便从2009年前每月二三百人激增至现在的六七千人,净增20倍以上。
18个乡镇,18种特色。
放权之后,长汀乡镇卫生院,迸发出的市场活力令人吃惊。据长汀县卫生局统计,医改4年来,全县基层卫生院固定资产投入超过1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投入总和的4倍。而这些投入除了少量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外,80%以上来自于卫生院自身实力增强后的释放。
开展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居民的健康有了保障
一切改革的成效,能否施惠于民是关键的衡量标准。
2013年,长汀成为全国首批15个、福建省唯一的开展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试点县。所谓家庭医生签约,就是通过签约的形式,实现送医下乡和履行建立健康档案、妇保儿保、传染病报告等11项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覆盖。
医改之前,基层乡镇卫生院大都凋零、萎缩,同时,村医队伍更是七零八落,根本没法实现家庭医生签约设想。放权之后,长汀各乡镇卫生院用活了人事权,院聘村医。做了10年村医的傅礼敬高兴地说:“现在一个月基础工资1800,每月奖金根据业务量算至少3000,而且还有和正式在编员工一样的‘三险’。”可那不就更没人管村里群众的基本医疗了吗?
错!乡镇卫生院在领受“签约服务”任务时,会由一名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医生再加一名村医,组成若干支“家庭医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每月定期到村里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由此,全县31222名老年人全部被纳入健康管理。
“主要工作是要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提供至少一次全面体检,再有就是熟悉群众也让群众熟悉我们,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时,他们不仅一个电话过来,我们就能下去,而且一查档案和体检报告,路上就能制定治疗预案了。”王马荣的团队负责3个村,2000多户群众。“这不是义务是任务。卫生局对卫生院的经费支付,其中一项,就是根据我们履行这项任务完成情况而设定的。”
而对于王马荣个人的好处,就在于通过下乡送医,让他积攒了大量潜在的病患来源。如今的他再不用摆桌到门口、摆摊上集镇,每个月仅他自己的门诊量就高达1500多人次,成为全长汀18个乡镇中绩效收入最高的医生,每月收入过万。
当然不光是王马荣一人,2013年长汀县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均月工资达到3420元,而同期全县事业单位平均工资为3100元。
广大农村群众健康有了保障,众多基层普通医护职工收入也有提高,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普遍改善——而这一切,全部来自长汀所进行的基层医改。
再来看记者从福建省卫生厅得到的一组数据:至2013年,福建省基层卫生院平均病床量33张、门诊2.53万人次/月、住院1248人次/月、业务用房面积2045平方米;而长汀则分别是58张、5.16万人次/月、1766人次/月和5444平方米。
而今年一季度,长汀县患者区域内就诊比例达到85.37%,“小病不出乡”在这里,正在成为现实。
相关新闻推荐:我国“看病难”症结在于社区医疗不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