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割据”藩篱让异地医保遭遇三重卡
异地就医,尤其是跨省就医者“看病难、报销难、负担重”三重卡现象背后,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破解“医保割据”造成的藩篱,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异地医保畅通报销,还要解决哪些“顽疾”?业内人士能否开出“良方”?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近日,国务院医改办对“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拿出时间表,2015年要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即时报销),同时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
然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却表示,全国跨省转移是未来的目标,但是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医保割据”的制度藩篱
医保统筹层次低是异地报销难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省份、地方的统筹层次停留在地市、县市一级,出了县、出了市,就算是异地看病。而统筹单位更是多达2600多个。
我国医保施行属地化管理模式,在强化统筹地区责权的同时带来了各地医保制度不统一,医保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报销目录等均不相同,各地的“药品、诊疗、服务设施三大目录”尚不一致,形成各地“医保割据”的局面。
“参照就医地方的政策来提供服务,还是参照参保地的相关政策提供服务,这就变得比较棘手。”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抽样调查显示:在办理报销的过程中,有过应予报销但实际未能报销经历的样本占40.6%。这其中,首要原因是由于选择目录外用药而未报销,占48.6%,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办理相关的备案手续,占40.5%。与参保地相比,就医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的占71.2%;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占25.8%;不同地区之间报销差异高于10%,有的高于30%。
长期的“各行其是”不仅造成异地就医时政策对接的不便,还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目前各地区的医疗保险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统筹区域之间的医保网络不联通,相关信息数据无法分享,易延迟审核与报销周期,为即时结算带来困难。
胡晓义表示,全国医保报销的主要难度在于,全国13亿人的信息管理系统不统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广包含参保人基本信息的社会保障卡,以求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实现全国联网。
异地就医深陷监管盲区
医保基金“分块统筹”、财政“分灶吃饭”,将异地就医管理置入“无人管”的地带。医疗经办机构对外出就医人员的医疗情况鞭长莫及、无法实行协同监管;定点医院在接诊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异地就医人员时,则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医保机构对外来就医者同样没有监管的权限。
刘国恩认为,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购买服务的行为应受监管。但从目前来看,异地的医疗机构不受所属医保统筹地区的政策约束和具体管理,因此甲地医保机构难以对乙地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而在国家层面也尚未出台相关的要求与规定。
监管缺失使得查证难度大、成本高。医保机构审核异地就医报销行为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人员保障,在缺人缺钱的情形下,审核异地发生的医疗费用难上加难。一些冒名顶替、弄虚作假、“骗保”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严重损害。
王虎峰认为,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区医疗机构利益和减少本地区医疗保险基金流出的考虑,会选择对本地就医人员和外地来本地的就医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从而影响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的供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