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医生紧缺 风险高收入低致频离职

喵酱| 2014-01-12 11:05:13
阅读()

观察动机:最近,一上海市民突发急病,家人数次拨打120均被告知“没车”。等急救车姗姗来迟,该患者已撒手尘寰。该市医疗急救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道出隐情:“并非真的没有救护车,而是人手不够。”北京急救医生的情况怎样?是否也处于人员短缺的困境?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120急救网络同样存在医生流失严重、招不上人等现象。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局了解到,为缓解急救医生人手少的现状,本市计划增加医疗救护员这一新职业。

 

现场

 

一次搬搬运运的急救

 

1月10日中午12点5分,刚把一位89岁摔伤老太太送进医院的急救医生王振华回到120中心站。手里的盒饭还没吃完,电话就打进来了,东城区好景胡同一位88岁的老爷子在家里摔伤了。

 

二话不说,王振华放下饭盒,一边穿外套一边疾步走向大门外。此时,门口的急救车已经发动起来,担架员已经就位,护士正在车厢里整理急救药品。这是最高标配: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一名担架员,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组合。

 

到了患者家里,老人儿子说,父亲是在大前天不小心摔倒在屋门口的,“我当时看没什么大事,就把他扶到床上,但这两天他老说胯骨疼,看今儿天好,我想送他到医院拍个片子去。”

 

这又是一次搬搬运运的急救,王振华心里有数了。她立即在床旁给老人测了血压和血糖,“血压220,马上输液降压,您准备送哪家医院?”王振华边嘱咐护士实施治疗,边询问患者家属就医去处。老人体重接近180斤,又因伤动弹不得,王振华和司机、担架工、老人的儿子四个人合力把老人从床上抬到担架上。虽然天气寒冷,但王振华脑门上已经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王振华说,急救任务中70%—80%都是搬搬抬抬,转院、出院回家。这让她这个大大夫一身的本领没处实施。

 

现状

 

超过10%的市民叫不到急救车

 

昨天,刘红梅给北青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全市120急救网络有150辆急救车值班,需要至少有700名医生三班倒跟车服务,因为急救服务是24小时的。然而北京120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急救医生不到700名,没有达到急救网络人员配置的最低标准。

 

120急救中心统计数字显示,市民呼叫满足率不到90%,也就是说,超过10%的市民叫不到急救车。刘红梅说,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急救资源浪费,一些患者转院、出院回家,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到医院看病,家属都会打120寻求帮助。虽然急救中心调度员会根据患者情况派车、派人,但是普通级别的医生都出车了,再小的活儿大大夫也必须出马了。如果此时出现危急重症病患等待救援,急救中心就无人可派了。

 

据统计,去年120急救中心有18个人离职,有的去了二、三级医院急诊科,有的去了学校卫生室,有的去了社区医院,有的干脆转行做行政。但令她更为头疼的是,新人总招不上来。“120常年在卫生人才网、北京人社局网站上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急救医生,但基本无人应聘。”去年,120计划招聘20名医生,但实际应聘者只有4人。

 

探因

 

高风险、常挨打、职业感差、收入低四大原因致急救医生频离职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高风险、常挨打、职业感差、收入低是急救医生频频离职的几大原因。

 

一是职业风险高。相对于医院急诊科医生,急救医生的技术难度更高。在患者家里,急救医生要在没有X光、核磁、CT等辅助检查工具的帮助下,短时间内对病人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给出治疗方向,稍有闪失就是医疗事故,要承担医疗责任。

 

另外,一些传染病患者怕急救车不拉,故意隐瞒病情,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低级别防护,比如只戴了普通口罩就去转运活动期结核病患者,被传染疾病的风险非常高。

 

二是常挨打。在刘红梅手边有一份医生被打的情况说明。去年10月下旬,万寿路口三男两女醉酒,其中一人躺在路边神志不清。其同伴呼叫急救车,医生迅速赶到现场给予输液救治,并送进304医院急诊室。在结账的时候,患者同伴认为急救车费用比出租车费用贵,拒绝支付,并在医生解释的过程中挥拳殴打医生。急救中心至少每个月都发生医生被打事件。据刘红梅介绍,医患矛盾超六成都是因为费用问题。由于急救车费用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出一趟车的费用至少100多元,老百姓觉得太贵。

 

三是职业感差。急救医生的工作状态令很多人痛苦和无奈,因为医疗以外的杂活儿实在太多了:在奔赴现场的路上,医生要帮司机找路,要拿着急救箱、心电监护仪、氧气瓶、手电筒、对讲机等,加起来得负重70多斤。在给患者诊断、治疗之后,还要当搬运工,帮助抬患者、推担架车等。此外还要当会计,现场算账、收费、找钱等。

 

四是收入低。据一位120的业务骨干透露,每月工资奖金加起来差不多5000多元,跟繁重的劳动付出不成正比。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