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难入院难回家

bobo| 2013-08-02 17:42:57
阅读()

这个夏天,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北京、广西、山东、四川等地都发生了,这引起社会热议。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但人们的关注更多停留在“精神病人”的字眼上,有人甚至从心理上更加排斥精神病患者。

 

 

精神患者伤人事件:

 

7月31日,四川一名裸体男子手持菜刀出现在成都花牌坊街附近,并连续砍伤两人,最终在附近群众和民警的拦截下被成功制服。事后警方证实,该男子患有精神病。而据其母亲说,事发前,他是趁家人不备离家的,曾喝过酒。一名80多岁的老人家还要照顾一个50多岁的精神病儿子,家里又不富裕。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7月22日,北京马连道家乐福超市发生精神病人持刀伤人事件,致1人死亡3人受伤,嫌疑人王某有精神病史。

 

6月3日,一精神病男子手持镰刀出现在广西防城中学附近,对路上行人随意追砍,危及中学师生安全;

 

5月4日,北京广渠门附近发生的一起持刀伤人事件导致2死1伤,持刀伤人的男子疑似有精神病;

 

据估算,我国有1600万名重性精神病患者。不管从疾病康复还是社会负担角度来看,精神病患者都需要融入社会,被常人接纳和包容,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然而,社会的排斥,让徘徊在孤独世界的精神病患者无所适从,难觅归宿。

 

难入院,难回家

 

——不承认有病,花费数年时间终于入院;进了医院,往往被拒绝回家

 

坐在记者面前的汪阿姨,虽已71岁,但头发不白,眼睛明亮,浑身透着一股坚强的劲儿。她是北大第六医院绿丝带志愿协会一名志愿者,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母亲。

 

汪阿姨儿子患病22年,首次发现是1991年,正上高二。一开始家人都不敢面对,直到1997年,儿子开始陆续住院治疗,先后住院3次。在汪阿姨看来,每次住院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

 

2010年一天,汪阿姨给已经上班的儿子打电话,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汪阿姨继而发现,儿子在网上攻击别人,还写了遗嘱放到网上。她知道儿子病又犯了,赶紧和老伴赶到儿子的住处,敲了半天门始终不开。两人屏声静气在门外听了半天,直到里面传来一声咳嗽才松一口气:“儿子还活着。”

 

这之后,两人分工,老伴继续听屋里动静,汪阿姨去派出所求民警出警送儿子去医院。一开始民警不搭理,汪阿姨连续去了一个星期,民警终于被感动了。可是,老伴也被儿子告到了派出所,儿子认为自己没病,家人在害他。

 

终于,在儿子上班的时候,老两口和民警以及居委会六七名工作人员,带着绳子等工具,把儿子从单位喊了出来,直奔医院,住上了加床。这一住就住了70天,要不是碍于经济负担,老两口不想让儿子出院,“就想让他一直住下去”,回到家“太折磨人了”。

 

从发病到住院历经数年时间,住院要靠押送才能成功实施,这也是大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庭的体验。

 

然而,许多患者到了医院,也常常住不进去,主要原因是医院床位周转期长。一名女子为让姐姐住院,请了6个人,每个人给500元,把姐姐送到医院,但是没有床位,女子在门诊大厅给汪阿姨跪下,希望她这个志愿者能帮上忙。记者查阅《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发现,精神病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3.9天,几乎是各科住院患者中最长的。

 

患者一旦住进医院,大多数家庭像汪阿姨一样,不想让患者出院。今年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对300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150多人符合出院条件;召开家属座谈会却发现,家属全都坚决反对患者出院。最长的患者已住了20多年。有的由于父母身故,兄弟姐妹各自成家,有的父母年事已高,无法照顾,还有些家庭宁愿承担费用也不愿意患者出院,害怕病情出现波动。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