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震后防疫 预防疫情蔓延
重点预防哪些疾病
“根据以往经验,地震灾后,灾区需要特别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蚊虫传播的传染病等。”上海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提醒说。
首先要注意由于饮食、饮水不干净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如果灾区饮水和饮食卫生得不到保证,再加上地震后卫生条件、医疗条件跟不上,消化道传染病就可能成为大灾过后的最常见传染病,比如感染性腹泻、痢疾等,主要症状是胃部不适、呕吐甚至脱水,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多喝些盐开水。
其次要注意呼吸道传染病乘虚而入。灾区气候变化快,早晚温差大,致使人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加之精神受到打击,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机体免疫力下降,发生感冒、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几率大大增加。肺炎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咳嗽、有黄痰,严重时会加剧心脏病、糖尿病等一些疾病。
再次要注意蚊虫传播的传染病。目前,地震灾区正值春夏之交,污水较多,孳生的蚊虫能传播许多严重的传染病,比如让人寒战高热的疟疾,血液性传染病肝炎等。应当注意引流居住地附近的污水,消灭躲藏在倒塌建筑物下面、树洞等隐蔽部位的蚊虫;睡觉的地方最好有蚊帐,周围喷洒驱蚊药剂;野外救援时尽量穿吸汗的长袖服装,裤腿要包扎严实,必要时戴口罩。
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同样也要予以重视。地震过后,先前逃匿的老鼠会重新回到居住地。房屋倒塌后掩埋大量食物,为老鼠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孳生的老鼠携带大量病菌无孔不入。鼠类所带病原体,不仅是鼠疫,还会携带诸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疾病的病原体。因此震后进行防鼠、灭鼠势在必行。
“还有一些细节也需要警惕。”王立祥说,如果不加强防御,地震后灾区群众很容易被身边潜伏的一些危险“偷袭”以致丧命。
比如“泥土”。地震现场多发皮肤擦伤、骨折等外伤。有人抓起泥土止血,随意抓起布条包扎捆绑,就很容易沾染破伤风杆菌。2004年印尼海啸的灾后医疗救治中,很多破伤风杆菌感染者在灾后10天被抬入医院,虽然身上没有太大的伤口,但他们体内聚集的破伤风毒素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医务人员只能眼睁睁看着逃过地震和海啸的幸存者被病魔夺去生命。
那么外伤后如何预防破伤风呢?王立祥说,一旦发生外伤,可以分三步处理:一是清洗伤口,如果没有双氧水等专业消毒制剂,应该选择用清水冲洗;二是开放伤口,压迫止血后,不能密闭伤口;三是尽快寻找医生帮助,注射破伤风疫苗。
王立祥还提醒大家,春夏之交正是毒蛇出动之时,在雅安山区要防止毒蛇等袭击,睡觉时扎紧袖口裤腿,尽可能不要睡在地上,不靠近墙壁。万一被毒蛇咬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快捆扎伤口上方的大血管,防止毒性血液回流心脏;二是用大量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三是负压吸引出毒素。用嘴吸吮时,应注意如果口唇皮肤有破损或患有口腔溃疡,将导致迅速吸收扩散毒素,所以要尽可能用塑料性薄膜覆盖在口唇与伤口之间,再进行吸吮。也可以用刀划开伤口,挤压出血排出毒素;四是迅速寻求医疗救助,注射抗毒血清;五是严禁奔跑或剧烈运动。
预防疫病从何着手
疫情发生的高峰期,往往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十天至一个月之间。如今这一日期正步步逼近。危急关头,如何确保疫情不发生、不蔓延、不反复,以免幸存者遭受二次危害?
“做好环境消杀是重点。”刘中民说,要尽早开展环境消毒和蚊蝇杀灭工作,在垃圾堆放区、掩埋尸体区以及屋前屋后不留死角地喷洒杀毒剂。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滥用杀毒剂以免造成当地土壤、水源二次污染。
“尤其要防范病从口入。”曾参与过唐山地震等灾害救援的李宗浩认为,地震中食物、水源往往暴露在外容易受到污染,所以预防的关键是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不能确定来源的水,要经过澄清、过滤、消毒等处理后方可饮用。另外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生熟食品应该分开存放。
在刘中民看来,妥善处理粪便问题也是当前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内容。“灾后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此时如果随地大小便,往往容易诱发传染病。”刘中民说,目前灾区居民如厕是道难题,因此公共厕所的建立刻不容缓。但需要注意的是,厕所的选址一定要远离生活饮用水水源,否则可能会导致水源污染进而引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在48小时内,尸体所产生的细菌、病毒、微生物呈几何级数增长,处置不妥极易造成次生灾害,所以要尽可能早处理,严格消毒并用尸袋隔离。”王立祥说,迅速、正确处理灾后遗体和动物尸体也是雅安震后卫生防疫工作的当务之急。“掩埋地点远离水源和居民区,并做到深埋。接触尸体人员要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尸体掩埋后,要严格消毒所有衣物和用品。如果有大量动物尸体,掩埋的地点要远离居住地方,在坑底洒熟石灰或草木灰,然后覆土掩埋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