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也要奔小康

yuzuiming| 2013-03-11 09:45:48
阅读()
副标题

 

 

  

 

 

  献计献策:基层人才需量身打造

 

  对如何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素质及知识结构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建议,应大力推进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规范化,“在学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都要认真下功夫”。

 

  熊思东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基层医生培养体系,原有的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方式造就不了合格的基层医生,而且绝大部分人不愿到基层去。“不能简单地理解,培养基层医生就是缩短学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基层医生就是低级医生,而是要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宜的培养方式,目前推广的‘5+3’模式有利于医学生掌握全科知识,贴近基层为群众服务,应大力推广。”

 

  熊思东认为,城市大医院要结对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定期下基层的机制。然而,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在两会上也遭到质疑,方来英说:“当前一些专家下基层只是走走过场,让基层机构的负责人在帮扶意见上盖章证明下过基层,实际解决不了基层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医疗卫生不应被遗忘

 

  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纳入规划。熊思东说,各级政府应将基本医疗资源作为一项刚性指标列入发展规划,明确医疗资源分配,不要等“大楼建起来了,却无法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如何将改革“最大红利”和城镇化“最潜力”结合起来,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应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均等化。

 

  “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跃进,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陷入速度至上陷阱。”辜胜阻表示,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经济发展的“减震器”。目前,我国离人人有保障的目标还有差距。虽然统计上,制度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但由于部分农民工和部分在城镇就学的农村中小学生重复保险(即参加新农合又参加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使得这部分人被多算一次)以及其他原因,真实参保率会低很多。解决这部分人的就医保障问题,不仅需要医保层面的改革,更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上持续发力,将他们收入“网中”,不成“漏网之鱼”。

 

  改善基层医疗环境,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服务质量,这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只有坚持不懈按部就班,基层卫生医疗才能早日“奔小康”,给老百姓带来福利。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