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土壤因过度施肥污染严重所产蔬菜或致癌
phoebe|
2012-06-12 10:47:58
阅读()
副标题
肥药依赖“鸦片式治疗”隐患大
“老菜区发病频率越来越高,前几年育苗时从不打农药,现在必须提前预防,育苗期就得用药。”齐奉仁显得很无奈,药用少了治不好,用多了又出现抗药性,再有病虫害就得继续多打药,“这样反复增施,直到地里种不了菜”。
一些农民戏称此为“鸦片式治疗”,棚室蔬菜对农药的依赖就像“瘾君子”对毒品的需求一样,最终导致土壤失去种植价值,陷入“病虫害重———增施农药———土壤毒性加剧———病虫害重”的怪圈。
不合理施肥同样面临“鸦片式治疗”风险。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东北农业大学蔬菜学教授吴凤芝说,蔬菜大棚内复种指数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高蒸发量的环境下,农民施肥方式不科学,化肥有效利用率低,很大一部分残存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盐渍化,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农民继续增施化肥,形成“恶性循环”。
“过量氮元素在土壤中富集,可能致癌。”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等专家介绍,过量施肥现象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土壤中氮、磷养分富集还会持续。氮元素在土壤中转化成硝酸盐,通过水、蔬菜等进入到人体内,积累转化后容易致癌,影响人的生命健康,潜在风险继续扩大。
“轮茬是有效缓解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的举措,但由于每个地区适宜种植品种有限,调茬后可能无法和市场对接,影响农民收益。”七台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周月凤说,农民种植习惯不易改变,种植技术单一,真正轮作的区域并不多。
生物修复效果好推广难
使用新技术的江苏省常州润土果蔬合作社着实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去年因土传病害太重“瓜秧不结瓜”,今年的瓜却很快就要上市了。《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大棚里看到,翠绿的瓜苗格外壮实,有的已经开出黄色小花,“增产肯定不是问题”。
目前,一项通过“土壤疫苗”和秸秆还田配合使用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可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将一些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不毛之地”恢复成良田。
发明这项技术的负责人张世明说,这不仅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还可提地温,蔬菜产量提高20%至30%,该技术已在部分地区开始推广。
山东省济宁市南阳湖农场的600多亩大棚蔬菜则主打“绿色”牌,大棚管理员任光明介绍,不用化肥和农药,仅施加一些有机肥,市民格外欢迎,蔬菜在十多个地方直销店供不应求。
该项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成本并不高,牡丹江市中山秸秆生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志才有一个成本账:常规方式种一亩香瓜的化肥和农药在2000多元,现在一亩地需要50元一袋的菌种混合物10袋,共500元,80元一袋的麦麸两袋,共160元,加上铺稻草、撒菌种等人工费用800元,亩成本在1500元左右,比用化肥少500元左右。
“间作套种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土壤技术,”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院长陈立新介绍说。但这些生物修复土壤技术虽然见效较快,推广时却都面临一些难题。有关专家认为,农民和政府对设施蔬菜的土壤质量下降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保护积极性不高;部分大棚集中区域秸秆量少、价格高,人工成本增加;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应用新技术的风险能力较差,对使用新技术多持观望态度。
肥药依赖“鸦片式治疗”隐患大
“老菜区发病频率越来越高,前几年育苗时从不打农药,现在必须提前预防,育苗期就得用药。”齐奉仁显得很无奈,药用少了治不好,用多了又出现抗药性,再有病虫害就得继续多打药,“这样反复增施,直到地里种不了菜”。
一些农民戏称此为“鸦片式治疗”,棚室蔬菜对农药的依赖就像“瘾君子”对毒品的需求一样,最终导致土壤失去种植价值,陷入“病虫害重———增施农药———土壤毒性加剧———病虫害重”的怪圈。
不合理施肥同样面临“鸦片式治疗”风险。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东北农业大学蔬菜学教授吴凤芝说,蔬菜大棚内复种指数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高蒸发量的环境下,农民施肥方式不科学,化肥有效利用率低,很大一部分残存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盐渍化,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农民继续增施化肥,形成“恶性循环”。
“过量氮元素在土壤中富集,可能致癌。”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等专家介绍,过量施肥现象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土壤中氮、磷养分富集还会持续。氮元素在土壤中转化成硝酸盐,通过水、蔬菜等进入到人体内,积累转化后容易致癌,影响人的生命健康,潜在风险继续扩大。
“轮茬是有效缓解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的举措,但由于每个地区适宜种植品种有限,调茬后可能无法和市场对接,影响农民收益。”七台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周月凤说,农民种植习惯不易改变,种植技术单一,真正轮作的区域并不多。
生物修复效果好推广难
使用新技术的江苏省常州润土果蔬合作社着实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去年因土传病害太重“瓜秧不结瓜”,今年的瓜却很快就要上市了。《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大棚里看到,翠绿的瓜苗格外壮实,有的已经开出黄色小花,“增产肯定不是问题”。
目前,一项通过“土壤疫苗”和秸秆还田配合使用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可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将一些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不毛之地”恢复成良田。
发明这项技术的负责人张世明说,这不仅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还可提地温,蔬菜产量提高20%至30%,该技术已在部分地区开始推广。
山东省济宁市南阳湖农场的600多亩大棚蔬菜则主打“绿色”牌,大棚管理员任光明介绍,不用化肥和农药,仅施加一些有机肥,市民格外欢迎,蔬菜在十多个地方直销店供不应求。
该项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成本并不高,牡丹江市中山秸秆生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志才有一个成本账:常规方式种一亩香瓜的化肥和农药在2000多元,现在一亩地需要50元一袋的菌种混合物10袋,共500元,80元一袋的麦麸两袋,共160元,加上铺稻草、撒菌种等人工费用800元,亩成本在1500元左右,比用化肥少500元左右。
“间作套种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土壤技术,”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院长陈立新介绍说。但这些生物修复土壤技术虽然见效较快,推广时却都面临一些难题。有关专家认为,农民和政府对设施蔬菜的土壤质量下降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保护积极性不高;部分大棚集中区域秸秆量少、价格高,人工成本增加;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应用新技术的风险能力较差,对使用新技术多持观望态度。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