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酸奶竟用破皮鞋熬制?

jswei69| 2012-04-10 03:23:35
阅读()
副标题

 

  专家曾表示:只要不超标都可以

 

  早在2011年6月间,有网友微博爆料说,以粘稠见称的“老酸奶”是很多人的最爱。但所谓“老酸奶”其实是由一种“凝胶剂”制成,虽然价格是普通酸奶(乳酪)的一倍还多,但并没有更多营养,而且多食无益。为此,该网友调侃道:哥喝的不是“老酸奶”,是凝胶剂!

 

  对此当时中国西部乳业发展协会秘书长魏荣禄接受媒体指出,果胶、明胶都属于稳定剂,是国家允许添加在奶制品中的,只要不超过标准都是正常的。

 

  “搬运过程中的震动可能会使老酸奶产生乳清分离,影响其品质和口感。所以老酸奶中加入了适量的稳定剂”。魏荣禄说,过去的老酸奶在发酵后很短时间内就被饮用,因而只用添加食糖,不需要添加稳定剂。

 

  “老酸奶并不是越浓越好,”魏荣禄表示,过于浓稠的老酸奶中可能加入了琼脂等增稠剂,营养价值并不会随着浓稠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相关阅读:

  老酸奶简介

  

  老酸奶是青海地区的传统饮食,已有近千年的饮用历史。据介绍,普通酸奶是先发酵后灌装;而老酸奶属于凝固型,较传统的制法中,必须以鲜奶为原料,将半成品分别灌装到预定包装里,密封后实施72小时的冷藏发酵,制作时间长,保质期相对较短。

 

  2008年,青海一公司推出白底蓝花塑料(10585,-125.00,-1.17%)碗包装的老酸奶制品后,迅速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此后,国内多家知名奶企都蜂拥而上争相“模仿”,以致出现东北老酸奶、蒙古老酸奶、北京老酸奶等,呈现遍地开花之状!

 

  当前,老酸奶的制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除了外观形态的相似外,制作的工艺、口感、营养成分等关键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致于有的网友怀疑老酸奶只是“普通酸奶添加更多的增稠剂”来忽悠消费者。

 

  食品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在目前“老酸奶”的混战中,不排除一些杂牌乘虚而入,追求的只是眼前的短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这个新兴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传统的老酸奶的发酵是在瓷碗中的,借着炕上的高温形成固态酸奶,酸奶的上层会浮着一层奶皮,喝的时候可以放一些糖来调味。传统的自制老酸奶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是真正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

 

  老酸奶与一般普通酸奶的区别在于,凝固状态不同,老酸奶为固态,外观如嫩豆腐,口感细腻爽滑需用小勺舀着吃。

 

  目前老酸奶的火热,一方面是因口感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老酸奶的凝固状态,包装盒仿传统的白瓷瓶,都满足了消费者的怀旧心理。

 

  老酸奶口感更酸一些,虽然对调节肠道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越酸的东西对牙齿的腐蚀性越强,吃完后一定要记住漱口。

 

  果冻简介

  

  是用增稠剂(海藻酸钠、琼脂、明胶、卡拉胶等)加入各种人工合成香精、着色剂、甜味剂、酸味剂配制而成。虽然来自海藻和陆生植物,可是在提取过程中经过酸、碱、漂白等工艺处理,使其原有的维生素、无机盐等 营养成分均丧失贻尽。海藻酸钠、琼脂等属于膳食纤维类,但摄入过多会影响人体对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尤其是铁、锌等无机盐由于结合成不可溶性混合物,降低了人体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人工合成香精,一般多由酯类和醛类化学物溶解于酒精中配制而成。菠萝果冻的香味,主要是加入了以丁酸乙酯为主的人工合成香精;苹果果冻含有异戊酯;香蕉果冻含有丁酸戊酯等。果冻的鲜艳色泽,是加入人工着色剂的结果。这些人工着色剂,是以煤焦油为原料经化学合成,这些物质对人体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吃多无益,甚至还有一定的毒性。

 

  按白糖添加量15%计算,每—个15克重的果冻在体内产生的热能为8.93千卡,而普通成年人每日热能供给量约为2500千卡,因此果冻在体内产生热能所占比例极低。

 

  用果汁和果肉制成的果冻,保留了原料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如矿物质、可溶性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但在生产加工中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不要以为吃果冻能够代替水果。

 

  很多果冻产品还宣称其中添加了钙等营养素,但不要轻易相信吃了它就能起到补钙的作用。由于果冻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导致其在人体中的消化非常快,添加的营养素很快就会随着人体新陈代谢流失掉,补充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微微健康网:老酸奶的种类很多,比较出名的就是蒙牛老酸奶,但是蒙牛老酸奶只是属于普通的老酸奶,而传统的老酸奶是固态的,因此,才有了破皮鞋熬制一说,事实上,现在的酸奶比如蒙牛老酸奶等为了保持液体的凝固状态,大多放一些添加剂在里面,比如凝胶剂等,在专家看来,只要不超标的添加剂,对人体是没有坏处的。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