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为何却能突关卡流入市场?
之前,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内生产的食品、日用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等17类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牛奶、食用油等部分食品中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并非新鲜事物,其毒性早被行业知悉,并且也是被有关部门列为必检项目的“重点盯防对象”,为何却能突破层层关卡流入市场?
原料挑选“没守住”。广东省质监局调查认为,南方气候湿热,花生在生长、储存过程中易受潮发霉,造成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生长繁殖。食用油黄曲霉素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花生原料在种植、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到黄曲霉等霉菌污染,而企业在生产时没有严格挑拣花生原料和进行相关检测。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远志告诉记者,炼油企业原料最为关键,但是目前炼油企业在原料选择上基本靠肉眼辨别,几乎没有仪器能够在原料层面就准确分辨出是否受到黄曲霉素污染。“目前有的企业采用色显机来鉴别,但是受到黄曲霉素污染的原料在色泽上只有轻微的改变,用色显机检测的效果也不一定好。”
加工监测“没卡住”。广东省质监局表示,根据调查,没有采用精炼工艺或工艺控制不足也是造成食用油黄曲霉素超标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加工过程中只要增加一个黄曲霉素降解设备就完全可以将黄曲霉素含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李远志说。
但在安全和利益之间,企业选择了利益放弃了安全。李远志解释说:“一台降解设备就两万到三万元,企业不愿意用这个机器的原因并不在于设备贵,而是经过这个设备处理过的植物油色泽会加深,影响观感。”
成品检测“没堵住”。李远志告诉记者,在产品流入市场前国家要求每批产品都需检测。大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出厂检测设备,即使在前两个环节没发现黄曲霉素,一般也能够在这个环节“堵住”。但小企业没有自己的设备,只能靠委托质监部门进行“送检”以及质监部门的不定期抽查,如果企业没有做到每批产品都送检,不合格产品就很可能流入市场。
国家现代奶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黄曲霉素是牛奶等产品检测中的必检项目之一,国家早已制定相关标准,当前的技术和手段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出现问题,肯定是企业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出了问题。
微微健康网温馨提醒,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检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