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肝硬化患者应接受终身抗病毒治疗

程程| 2015-05-22 13:59:00
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在北京召开了《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的预防、护理和治疗指南》发布会。该指南由来自18个不同国家的21位专家合力编撰,详细论述了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适用人群、一、二线抗病毒治疗推荐药物、抗病毒治疗时长、病情监测等内容。并呼吁加大对乙肝的医疗保障力度。

 

不同于近期欧美、亚太地区、英国发布的指南,该指南在抗病毒治疗策略上明确不推荐干扰素类药物,而是强力推荐强效低耐药核苷类抗病毒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呼吁,政府必须加大对这些药物的医疗保障力度,让大多数中国乙肝患者可从这些药物中获益。

 

首推强效低耐药

 

核苷类抗病毒治疗药物

 

此次世卫组织发布的指南没有推荐干扰素用于慢性乙肝治疗,主要原因是干扰素适用对象较局限,肝硬化失代偿期、妊娠期、甲状腺疾病患者、1岁以内的婴儿、孕妇等都不适用。另外,干扰素需要通过注射给药,使用较为不便,并且需要长期监测,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中、低收入国家,这些因素造成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不会在这些国家应用很广。

 

因为考虑到耐药的后果,WHO指南不推荐使用低耐药屏障的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或替比夫定)。在当前的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中,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耐药率为24%,治疗5年的耐药率高达70%。

 

我国第一个治疗乙肝的强效低耐药药物恩替卡韦10年前就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据悉,一项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慢性乙肝患者实际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4年的现实生活中,初始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较其他核苷类似物治疗,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更好,而且没有出现病毒耐药,更没有一个患者出现肝硬化进展和肝癌。

 

应加强对强效低耐药

 

药物的保障力度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量乙肝患者分布在中低收入的内地和贫困地区。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逾八成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高达七成以上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治疗。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