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生病了该上哪儿治?

程程| 2015-03-31 16:12:00
阅读()

 

社会高速运转,现代人因为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恍如一枚隐形炸弹。越来越多人关注心理健康。然而,走进心理门诊却发现,医院提供的治疗远达不到患者希望得到的治疗效果,市场上的心理咨询行业也存在困境。国内心理治疗行业为何问题重重?未来又该如何突破?

 

在广东省一家医院的心理科室门前,有轻度抑郁症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前来就诊,每次定期拿一百来块钱的药回家服用,就诊时间大约五分钟,主治医生每次都会问及这样的几个问题:有失眠吗?白天精神如何?药吃了吗?还剩多少?

 

心理门诊:利益当头重开药轻治疗

 

开药、提问、甚至做几道测试题,似乎已经成为了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常规动作”。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医生在采访时提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内里正是我们的心理门诊在激励机制上出了问题。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半小时收费大约是三十元,而心理治理大约是二十元。相比于开药,无论是对患者进行咨询还是治疗都是既耗时又收入低。”对很多心理门诊的医生来说,开药就等于大部分的收入来源。“这样的激励机制直接导致了医生重开药,轻治疗。”何日辉说。

 

另一方面,何日辉表示,目前很多综合大医院的心理门诊按照国家《精神卫生法》规定,必须设立心理门诊。但事实是,综合大医院的心理门诊地位一直被边缘化。“其实心理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的治疗方式,有时甚至需要住院观察。”何日辉说,但是,目前公立大医院的床位短缺,而心理治疗远不及做手术来得赚钱。“在利益驱动下,难以‘创收’的心理门诊天生不被重视,不可能有更好的进步。”

 

而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认为,“综合医院之所以不太愿意做心理咨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目前医生接受的相关培训并不够。”武志红表示。对此,何日辉也表示赞同,目前很多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大多数是由精神科医生来坐诊的,他们并不熟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把很多病症当做精神疾病来治疗。

 

心理咨询:限制心理治疗作用难发挥

 

既然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存在种种问题,于是有患者会花更多的钱来求助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武志红却认为,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样有不可调和的困境,他把这种行业现象称之为“诡异”:“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一方面,医院心理门诊收费低,没有医生有动力去做;另一方面,国家又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做心理治疗,但在实际上,心理治疗的概念是非常难以界定的,法律的‘不可为’限制了市场上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发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