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临床研究

喵酱| 2014-09-02 14:00:03
阅读()

 

8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主持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性临床研究》项目在京启动。这意味着,目前国内缺乏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的现状将得到改善。研究样本为2000名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并以200名脑出血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作为参考。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监控,判断药物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指导临床个体化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有效控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病情进展及复发率。

 

该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方琪教授表示,目前临床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栓治疗,部分患者仍然出现病情进展、恶化,同时“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存在,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且血小板活化具有多种途径,而目前国内缺乏关于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的大样本临床研究。

 

方琪介绍,该研究以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为主要监控指标,以血小板聚集率为主要疗效指标,样本为2000名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并以200名脑出血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作为参考。

 

据介绍,该研究将采用我国首创的新型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分析仪技术。预计今年9月底前完成伦理审查、试验方案培训等,2015年3月底完成全部病例资料统计。

 

缺血性脑卒中

 

又称脑梗死,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夹层动脉瘤、烟雾病、外伤、心脏瓣膜病、颅底肿瘤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变现为:

 

1、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LA)发作性神经缺失,持续数分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h0,恢复后无后遗症,可反复发作:颈动脉系统TLA:肢体无力至瘫痪、感觉或语言障碍、单眼黑朦,少数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系统TLA:眩晕、复视、步态不稳、耳鸣、听力和吞咽障碍等;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表现同TIA,但持续时间超过24h,可达数日至3周,可逐渐完全恢复;

 

3、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障碍在几小时至几天内仍在发展,呈阶梯式加重;

 

4、完全性卒中神经缺失症在发病6h内达高峰,持续3周以上,常伴意识障碍。

 

相关文章推荐: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如何预防卒中发生?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