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医院部分特需病房床位费每天上千

喵酱| 2014-04-15 11:44:25
阅读()

4月10日,友谊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大厅里布置了沙发供病人及亲友休息。

 

设立在北京众多公立医院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向来因“特权服务”、“VIP”等备受争议。这些特需床位收费昂贵:普通病房床位费20元一天,干部病房收费也多为每天80元—100元,而“特需”病房每天上千元的床位费大约是干部病房单间的10倍。

 

设立在北京众多公立医院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向来因“特权服务”、“VIP”等备受争议。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北京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各公立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

 

部分特需床位费每天上千元

 

原卫生部提出的医改方案明确表示应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在京很多大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比例不一。有的医院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比例超过了10%。

 

对于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价格,各地多采用“备案制”,即由各医院自行确定,向相关部门报备即可。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近日提出,由于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可“绕开”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因此公立医院有扩大特需服务规模的意愿。

 

以住院收费为例,按照北京市发改委网站公布的医疗价格收费标准,普通病房床位费标准多在每床20元一天。即便是带有“VIP”色彩的干部病房,收费标准也多为每天80元—100元。比如协和医院新病房楼的干部病房单人间,定价为每天100元。相比之下,部分医院“特需”每天上千元的床位费大约是干部病房单间的10倍。

 

钟东波表示,今年北京已提出进一步控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先将各大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比例严格控制在规定的10%以内,之后再进一步压缩。各大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将作为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指标,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和医院评审挂钩。

 

一些医院压缩特需床位规模

 

据记者了解,一些医院已经主动压缩特需床位的规模。像朝阳医院,特需床位数已压缩到16张。煤炭总医院的500张床位中,特需大约是20张。

 

“医院的普通床位本身就不够,特需的床位也就没有扩大的空间了。”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说,医院压减特需一方面是患者需求的日益增多。另外,对于特需服务,医院投入的成本也比较昂贵。特需一个房间最多两个人,还要配备冰箱、微波炉、电视等,医护人员也要专配。不管是先期投入,还是运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

 

王明晓表示,特需服务收入在该院整体收入中占比很低,仅为5%左右。如果政府部门硬性要求压缩或取消特需,医院应该可以做到。

 

■背景

 

1特需如何形成?

 

资料显示,最初的“特需医疗”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为适应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特殊需求,部分公立医院开始在门诊挂号、住院条件、护理等方面尝试给高端客户提供特别需求服务,收费标准相应提高。

 

另外,一些在京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始于“外宾”的就诊服务需求。据中日友好医院网站显示,其国际医疗部成立于1997年,“为满足各国驻华使馆官员与家属、在华商会、外企、合资企业的企业家与家属、来华学习工作的专家、教授与家属、观光旅游的宾朋、留学生与国内各界人士的医疗保健需要而设立。”

 

北京医师协会一名负责人曾在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任职。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医疗部的外宾患者占70%,而后来,“内宾”逐步取代了外宾。

 

记者询问多家大医院均被告知,“特需”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对于患者的身份均没有任何限制。

 

2特需特在哪儿?

 

自去年怀孕起,家住朝阳区的顾小姐便选择挂朝阳医院产科的特需号做产检。她说,普通产科号非常难挂,人多,还需要排队。在特需做产检效率高,等候时间明显减少,就诊环境也更好。特需门诊由于人少,医生也有时间和病人进行更充分的交流。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1500名受访者中,88%曾挂过医院特需号。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挂特需号是看重医生的经验丰富和医术高。但实际上,很多医院的普通门诊专家号和特需门诊由同一专家出诊,冠以“特需”之后,价格便翻了十来倍。

 

在住院方面,“特需”无疑会有更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很多医院的特需病房都是单人间。

 

■对话

 

“特需服务将逐步淡出公立医院”

 

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说,这取决于非公立医院发展步伐,暂时不会硬性取消

 

新京报:怎么看待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产生?

 

钟东波: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也有现实原因,比如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够合理,而特需服务能够弥补公立医院的收入,能体现医生的价值。从外部原因看,社会上也存在对特需医疗的市场需求,但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完全供给这部分服务。

 

新京报:北京此次提出控制特需服务的规模,出于怎样的考虑?

 

钟东波:从价值判断上,公立医院开展大量的特需服务是一种对于公共资源的挤占,不符合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而且也压缩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一种失衡。

 

新京报:北京会不会将特需服务完全“剥离”出公立医院?

 

钟东波:特需服务逐步淡出公立医院会是一种大趋势,但暂时不会硬性取消。北京目前完全取消特需医疗还不具备条件。不光是北京,从全国来看,特需服务完全“剥离”也很难实现,目前只有上海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但也尚未全部实现。

 

新京报:为什么不能够完全取消,困难在哪里?

 

钟东波:目前,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步伐还没有跟上,特需服务如果完全由非公立医院来承接,还做不到。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特需服务在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让特需服务慢慢淡出。淡出的进度很大程度取决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步伐,也就是何时他们能够将这部分市场、服务承接过来。另外,还会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进度有关。

 

新京报:公立医院压缩特需,是否会对医院的运营造成冲击?

 

钟东波:我们希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政府对于医疗服务价格首先有一个更合理的调整,同时对于医护人员薪酬制度体系的建设、对公立医院实行的财政补助机制实行改革,这样公立医院就没有必要通过开展特需服务来创收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基本医疗,坚持其公益性属性。

 

■探访

 

患者住“单间”半年花费数十万

 

中日友好医院的门诊楼东侧,辟出了专门的“国际医疗部”,和门诊楼其他空间用玻璃门隔断。前日下午2时,张伟(化名)进入住院区探望80多岁的母亲时,一名护士向他点头微笑。“这里环境很宽松,陪护、探视都没有限制,有私立医院的感觉。”张伟说。

 

张伟的母亲因患脑梗,在这里住院半年。“总花费大概是几十万元,医保不能报销,但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报销一部分。”张伟选择的病房是床位收费最低的——每天300元,十来平米的小单间陈设齐全,配有独立卫生间、冰箱、彩电和沙发。

 

张伟看中的,一方面是国际医疗部的诊疗环境。“院子鸟语花香,餐厅是单独的,医护人员都很尊重病人和家属,等于花钱买到了好的服务,贵点值得。”他觉得,更重要的是,比起众多私立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是公立三甲医院,医疗技术和水平更让人放心。

 

除了300元的“小单间”,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还设有800元的大房间,另外还有6间“套间”,一天费用达到1500元。但是,选择“特需”的患者还是络绎不绝。

 

据中日友好医院护士介绍,国际医疗部的门诊挂号费是200元-300元;诊疗费大约是同等普通诊疗花费的3倍。住院患者需要先经过门诊治疗,由医生开出住院条,等候床位。尽管如此,床位已经完全排满,“有时候预约需要等两三个月。”

 

同样是高出普通诊疗服务价格数倍,妇产医院、友谊医院的特需病房也都床位紧张,预约需要等候。

 

除了特需门诊、特需病房之外,目前各大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还包含健康体检、医学美容等。友谊医院的特需医疗部门包含一个“医学美容中心”,能开展整形美容、激光美容等,还设有手术室、住院病房等。301医院的国际医学中心定位为“高端医疗保健会所”,模式为会员制服务。(来源:新京报)更多新闻请阅读:“奢华病房”刺激了谁?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