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吃不完根源何在?过度开药危害大

喵酱| 2014-04-01 11:18:15
阅读()

生病看医生,为何医生开的药经常吃不完?家里剩药一堆,除了浪费,还有什么危害?防止过度开药,有什么制度防范?海外如何规范用药的?今日起,本版关注合理开药问题,剖析过度开药的深层原因,试图找寻杜绝大处方的“处方”,以飨读者。

 

一问药吃不完根源何在

 

与以药补医不无关系,患者有时也主动要求多开

 

记者:得病了去医院,往往开一堆药吃不完。两天病好了,药开了7天,是医生趋利、要多挣钱吗?还是跟医学的不确定性、患者的“见好就不吃了”的服药习惯有关?

 

张晓乐:开的药吃不完,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可能存在医院趋利的因素。绝大多数医院不鼓励医生开大处方,能够达到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药占比不能超过45%的要求,即药品占医疗业务收入比例不超过45%。但医院的收入比较单一,特别是中小医院对药品的依赖比较强。在很多地方,政府投入的比例只占公立医院收入的10%—20%,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比例就更低。

 

另一方面是患者的原因。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药、开好药。几年前,我曾经对300个门诊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率。慢性病人药物的使用率最高达80%以上,除非是换药或者是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才出现停药,所以手头存药比较多。而普通门诊尤其是急诊患者药物使用率比较低,不按医嘱服药,也会剩下药。腹泻、头疼的患者有时开了药,吃了几次,症状消失了,就不吃了。还有的开了药压根就没吃。

 

解立新:医生开的药大于患者所需要的用药,这与以药补医不无关系。公立医院补偿不到位,药品收入要占相当的比重。

 

另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医生也会多开药。医生按适应症和治疗指南开药,假如开5—7天的药,医生会就高按7天开药;可开可不开药时,医生会选择开药。如果出现医疗纠纷,医生这样开药就不会承担责任。医患关系紧张,让医生处处提防,防止因没开足量的药被患者找麻烦。

 

记者:如何区分正常的、必要的药品剩余和过度开药?

 

张晓乐:正常剩余药品还是过度开药,目前还不好区别。药品多少合适,只能是根据病情来判断。如果对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过多干预,医生就没法给病人看病了。

 

二问过度开药有何后果

 

造成资源浪费或不规范用药,或致疾病无药可治

 

记者:开药过度也好,合理范围也罢,剩下的药怎么办?

 

张晓乐:医生开药有点像家里做饭,或多或少会有剩余。有的药吃不完,下次还能用,可以放入家庭的小药箱,如常见的感冒药。但有些药物不能随便囤着下次用,比如上次感冒细菌感染症状明显,医生开了抗菌药,而这一次是病毒性感冒,患者把上次开的抗菌药拿出来用就不对了。有的药物不用于常见病,可能吃一两次就够了,剩下的药物就永远剩下了,其实造成了药品资源的浪费。

 

记者:剩药再吃,到底会有什么危害?

 

张晓乐:饭都不能多吃,就不要说药品了,是药三分毒。剩药过多并不保险,药品有保质期,过了保质期的药就不能再吃。

 

另外,一些药品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果不符合存放条件,药物容易失效,这些药物对人体都会造成伤害。

 

解立新:与欧美日本等国比较,我国患者依从性差。比如胃溃疡,应该连续吃药28天,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的只吃3—4天。

 

其实,不规范吃药不仅治疗效果会打折扣,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出现并发症,比药品的副作用危害更大。特别是抗菌药,不规范使用导致病毒出现耐药性,最终可能会无药可治。

 

记者:如何减少药品浪费?药品小包装管用吗?

 

张晓乐:目前,我国药品包装太小了,甚至有3片装的,造成包装资源的浪费。

 

在香港药品包装都是大包装的,有500—1000片的,按患者的需要进行分装。我们应该按患者的用量开,吃几片就开几片,而不是按瓶或盒来开,以减少浪费。

 

解立新: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比如厂家要设计合理的包装,要考虑分装费用谁来承担,同时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在公众中科普合理用药的知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