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烟民”剧增 超一成中学生曾抽烟
5月31日即将迎来第26个世界无烟日,然而中国烟民数量仍旧不容乐观,并且抽烟年纪越来越小,许多仍在读书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表示曾经尝试过抽烟,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调查显示,上海中学生尝试吸烟率达到13.4%,吸烟率则为3.9%。
青少年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烟民
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的这项调查历时两年,覆盖全市5个区县的4万名中学生与大学生。“女学生的吸烟率呈上升趋势,而学校间的控烟教育又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校认为宣传控烟可能诱导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另外,青少年吸烟的同伴影响巨大,如果身边有同学吸烟,其他同学尝试吸烟的可能性会随之提高。”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何亚平称,学校控烟教育的做法与考核有待明确,此外,一些延伸问题也需要厘清,比如如何减少“教师校门口吸烟”现象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扯掉烟草广告的“科技外衣”
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拒绝烟草广告、促销、赞助,因为控烟专家注意到,近年来烟草广告常常穿着“科技外衣”。
就在最近,一则“日本教授宣称吸烟与健康无直接关系”的报道传到国内,关于“低焦油烟”等所谓“高科技”烟对健康影响较小的说法也时有报道,在专家看来,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误导性不小。昨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向青少年传播了“低焦油烟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健康影响降低”的信息后,17.9%的受调查者对吸烟行为的认可度上升了。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之最,与我国烟民人数多有很大关系。”胸科医院肺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韡旻表示,吸烟对肺的危害历经几十年研究,早已论据充分,所谓“日本教授”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
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潘珏直言,所谓“高科技烟”对健康影响较小,不过是烟草公司的营销手段。潘珏表示,烟对健康的损害是无形而长远的,一些人戒烟后依然罹患肺部疾病,就是因为长期吸烟造成的累积损害。
“文化”控烟宣传方式有讲究
专家分析,另一个促使青少年成为烟民的是烟草的文化因素。烟草在近现代许多文化产品中留下了痕迹,许多名人都有抽烟的习惯,而烟草公司更是巨资塑造精致的烟具、华美的包装,营造“烟文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郑频频认为,对所谓“烟文化”应加大力度予以抑制,并覆盖到杂志图片、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各种文化产品。
西方在这方面努力已有成效。郑频频介绍,奥黛丽·赫本手持烟斗的经典肖像邮票就因为潜在宣传吸烟的倾向而被改为手持一支笔。
不过,如今要从“文化”上控烟、减少“校服烟民”,还存在不少难度。市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李光耀表示,青少年控烟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更需要家庭、社区、社会、学校全方位行动。青少年充满好奇,对他们宣传吸烟危害要用易于他们接受的形式。
微微网健康新闻编后语:教育青少年远离香烟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多方面的监管和教育,只有这三方面有效结合起来,教育监督青少年远离香烟,才能减少“校服烟民”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