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呼唤医生自由执业解决"看病难"传统体制是障碍

vivijk120| 2013-01-07 10:01:13
阅读()

  医生自由执业是针对当前体制执业而言,医院为事业单位,医生归属于医院,是医院职工。自由执业则医生可以个人开诊所、合伙开诊所或者受聘于医院看病。

 


 

  “2013年,我将离开体制执业,为中国善良优秀的医生们寻找一条新路。”2012年12月9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在微博上公布的这条消息在医疗界激起强烈反响。

 

  张强医生跳出体制外执业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中国医生的自由执业探路。医生自由执业和传统的体制内执业有何区别?它能否成为中国医改的一个方向?如何推动医生的自由执业?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现状:“看病难”呼唤医生自由执业

 

  医生自由执业,就是获得执业资格的医生可以自主选择执业方式和执业机构,有选择“个体行医、合伙行医或者受聘于医院行医”的自由。而不像现在,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公立医院的医生是“单位人”,要想自由流动,必须经过医院同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医生自由执业,医生依靠自己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获得相应的报酬,没有红包、回扣,没有过度医疗、大药方……

 

  中国早期医生也可以自由执业,只是到了后来才被收编到公立医院。张强医生认为,收编到公立医院的做法在特定时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老百姓医疗需求多元化,它便很难满足社会的医疗需求,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越来越模糊,造成了有人感觉“看病贵”,有人花钱却买不到需要的医疗服务。而且受制于公立医院的体制之困,医生的医疗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医患纠纷也越来越多。而一旦医生自由执业,参与市场竞争,不但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医术竞争力,还可以让医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服务,而不敢乱开大药方、搞过度医疗。因而,恢复医生自由执业应该是医改的一个大方向。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医生和律师一样,都是靠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吃饭,只要通过政府或者一些社会组织比如行业协会的统一考试,获得了执业资格,就应该成为自由执业人。实行自由执业,形成规范透明的医生服务价格决定机制,让医生获得与劳动相等的报酬,也就避免了收红包的现象。医改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只要医疗服务价格涨了,医生开方量必然会减少,也可以挤压药品的回扣和返利空间。同时,医生服务价值得到了体现,就会释放更大的医疗生产力,从而增加医疗供给,解决“看病难”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衡量医改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医生是否实现了自由执业。

 

  困境:体制“瓶颈”限制医生自由执业

 

  2009年,卫生部专门发文要求试点医生多点执业。这打破了《执业医师法》“一个医生只能在一个注册医疗机构行医”的规定,被认为是破除公立医院垄断、调动医生积极性、医疗服务合理定价的关键举措。

 

  朱恒鹏认为,多点执业只能算一个过渡性说法,最终的制度安排应该是自由执业。就目前而言,医生要实现多点执业,一般要通过医生个人申请、所在医院同意、卫生局登记注册3个步骤。在公立医院,需要院长审批的多点执业几乎等于形同虚设。因为医疗人才与技术是医院最大的竞争力,没有哪个院长愿意把优质资源无偿送到其他医院。况且,医生在科研、教学、学术职称评定上都由医院说了算,申请多点执业相当于公开宣布自己“有二心”,用身份保障换执业自由,多数医生不敢冒这个险。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多点执业是医改提出的一个方向,但在试点中遇到了体制“瓶颈”,具体表现在:其一,多点执业只限于“具有中级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且还要“第一执业地点同意其多点执业”,限制过多;其二,公立医院的体制一定程度上阻碍多点执业。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根本不允许其医生到其他地方“走穴”,而且让医生抛弃编制,也很不现实。因而,在廖新波看来,“张强现象”是对现有医疗制度的一种挑战,是“凤凰涅槃”,但能否重生还有待观察。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