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立即停用被曝光的问题胶囊
湖南行动
快查严查铬超标空心胶囊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9家药品生产企业使用铬超标空心胶囊生产药品的问题引起了湖南食药监部门的高度重视。昨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转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紧急下发的《关于暂停销售使用媒体曝光的13个铬超标产品的通知》,并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有关查处工作。
省食药监局要求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即通知辖区内药品批发企业、药店和医疗机构暂停销售和使用9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13个批次药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使用,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同时,省食药监局要求,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即对省内76家药品生产企业使用药用空心胶囊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用于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原料明胶的供应商审计、原料检验、生产工艺、成品检验等情况,明确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空心胶囊,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和使用。对省内2家空心胶囊生产厂家、1家明胶厂家,相关监管部门需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现场检查,对原料来源进行供应商审计和入库检验,其生产工艺、成品检验等应符合注册批件要求,产品应按照《中国药典》质量标准,全检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
食药监专家提醒市民:仔细核对家中小药箱,一旦发现“问题胶囊”,立即停用。
“皮鞋变果冻”余波犹在,又一起“皮革废料明胶”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惊呼:“废革明胶”进肚子,原来真不是传说。
最新消息显示: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查封涉事企业、控制相关人员、部署开展专项调查和整治行动……面对爆出的问题,职能部门能够雷厉风行进行严查,无疑值得赞赏。不过,民众在欣慰的同时,也生出诸多疑问,对于食品药品的监管,为何职有专司的部门总是落后于媒体?这一次,如果没有央视曝光,“毒胶囊”还会危害到几时?监管何时不再以“救火队员”和“马后炮”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
事实上,这次被曝光的河北一些企业的非法明胶生意,早在2004年央视就已报道,但时至今日,当地的明胶生产和销售不但没有得到规范和健康发展,反而害人的触角长得更长了。而在整个利益链条上,情况同样如此。这背后,能说没有各地各级监管的敷衍塞责吗?问题闹大了,就急忙开展查处行动,能说这不是一种被动而为吗?
众所周知,消灭火灾最有效的办法是提前查出火灾隐患,不让灾害发生。因为只要灾害一发生,哪怕调集再多的人力物力,损失基本上都是无可避免的,更无需计算由此而产生的其他社会成本。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又何尝不需如此?当前,这些领域问题频现。其实,问题就出在监管部门总是被动而为,一直在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开展工作,寻找隐患、发现苗头的主动作为远远不够。那么,如何让监管部门自觉动起来而不是被推着走?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强化事故问责,不能一出问题,板子只打企业的屁股,而与监管无关。事实证明,只要监管不溃败,安全的堤防就难以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