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风吹来“小中风”

xiaoke| 2011-12-26 11:30:00
阅读()

  天说冷就冷了,北风说来就来了。进入冬季,气温骤降,不但感冒等季节性疾病高发,很多心血管方面的慢性病患者也面临着更大的健康威胁,中风成了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冬季流行病”。

 

  中风(医学上称“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不仅发病率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也相当高。然而有些严重中风(特别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生之前是有预兆的,它们常常会以其特有的方式给患者一次或数次“警告”,“小中风”就是一种预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焰生教授将 “小中风”比作足球比赛中的“黄牌”,提醒广大患者如不重视很可能遭遇被“红牌罚下”的结局。

 

  “小中风”特点:病情轻,易忽视

 

  通常所说的“小中风”,指的是病情较轻、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恢复的一类中风,医学说法为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表现为突发一眼失明或复视(看东西有重影),口齿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半边面部麻木,头晕,站立不稳等。TIA发作时间短,大多不超过1小时,5—20分钟最常见,最长不超过24小时。

 

  李教授特别强调,由于“小中风”的症状较轻微、发作持续时间不长、大多能自行缓解,故很容易被患者忽视。许多患者在走路、吃饭或打麻将时,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或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便误以为是太累了的缘故,没有引起重视,更不知道这就是中风,自然也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小中风”本质:小症状,大问题

 

  李教授指出,无论是“小中风”,还是严重的中风,其病因、危险因素和病理改变都是一致的,“小中风”对脑血管的损害状况也并不见得比“大中风”患者要好。更为关键的是,“小中风”的复发率很高,而一旦再次发作,就可能不是“小中风”,而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大中风”了。“大中风”一旦发生,除少数脑梗死患者在起病4.5小时内可以接受溶栓治疗外,其他任何治疗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对症、支持作用,疗效非常有限。

 

  “小中风”诊断:“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

 

  为尽快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疑似“小中风“患者应选择去设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CT血管成像、脑血管造影等),作出明确诊断。

 

  李教授特别提醒,诊断“小中风”的最重要依据并不是影像学检查结果,而是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妄下诊断。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及,不是“小中风”而被误诊为“小中风”的患者不在少数。其实,只要医生能够仔细询问病史,便会发现有些患者的症状与“小中风”的症状有着很大区别。

 

  “小中风”防治: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当被确诊为“小中风”以后,患者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争取把中风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具体治疗措施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

 

  李教授提到,不少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会产生不良反应,对“何时能停药”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已经降至正常时,都希望能尽早停药。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并不像治疗感冒或腹泻那么简单,唯有坚持长期用药,才能保持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稳定。患者在用药后各项指标降至正常,仅代表用药有效,并不表示疾病已经被治愈。一般地说,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都需要终身服用。

 

  与毫无预兆就发生严重中风的病人相比,“小中风”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然而由于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和重视,很多患者并没有真的这么幸运。为了让广大网友更多地了解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办、赛诺菲协办的“抗栓健康中国行”活动的“心梗中风”频道在家庭医生在线上线了,请关心您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伤害。敬请关注http://ksjk.familydoctor.com.cn/ 。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