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带成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

xiaoke| 2011-12-01 17:01:57
阅读()

  医院是病菌聚集地,是交叉感染的“重灾区”。近10年的研究提示,与同样可能成为病菌传播媒介的白大褂、听诊器、院内呼机、手机、电脑键盘等相比,领带的清洗频率很低,甚至从来不洗。而且医生戴着它上班,还戴着它满世界走,然后回家,寄居其上的各种有害菌甚至“超级细菌”,趁机到处散播。

 

 

  被忽略的病菌藏匿处

 

  医院是病人高密度聚集的场所,尤其大医院,危重病人多,病原体、病菌多种多样,这里经常要做抢救、器官移植、侵入性操作,而病人的免疫能力又比较差,因此很容易发生“院内感染”。过去多年,临床微生物专家依次把目光锁定听诊器、手机、电脑键盘、病房床单等等,研究它们与有害菌传播的关联。

 

  直到2003年,“领带威胁”被一名医学生史蒂文·纽金盯上了。他到纽约后,发现这儿的医生都戴领带,而在他的国家——以色列,医生工作时从不戴领带。一半出于好奇、一半出于疑虑,他把一家医院里42名外科医生的领带送进了实验室,结果发现,近一半领带上有病原体或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曲霉菌。

 

  有院内感染控制专家认为,只要医生适当、正确地洗手,领带不会“被污染”,也不会因此威胁病人。不过问题没这么简单。专家们逐渐注意到,不少医生说话时,有拨弄、拉正领带的习惯——这是个“致命的小动作”。

 

  多伦多一家医院的感染科主任说了个例子:“我诊治一个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临床上毒性较强的细菌)的病人,手上会沾染MRSA,我跟病人说话,习惯地拨弄一下领带,病菌沾上去。随后我洗手,接诊另一个病人,问诊时,我又不自觉地摆弄了一下领带,MRSA回到我手上,我接触新病人……问题来了。”

 

  造成院内感染的又一种危险因素

 

  在院内感染控制专家看来,现在大多数医生已经明白给听诊器、电脑键盘等做定期消毒的重要性,白大褂已频繁送洗,也不再穿着白大褂跑出医院或走进餐厅,但领带被忽略了。上海一家三级医院的一位科主任说,领带的材质决定了它不能随便洗,容易“洗坏”,“所以除非我的领带沾上了酱油之类,一般不会去洗。”

 

  人们正为院内交叉感染付出惨重代价。2003年美国的一项统计称,每年有5%-10%的住院病人发生院内感染。我国尚没有相关统计,但院内感染同样是个严峻挑战。“2008年,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天内8个新生儿死亡,在医疗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这件事疑似与院内感染有关。”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主任倪语星说,虽然无法确定新生儿死亡与院内感染的直接关联,但按照国际通用的定义,病人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感染,就认定为院内感染。这起事件强化了国内医疗界对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视,我国出台了《医院感染防治方法》,还确定医院负责人(院长)为院内感染重大事件的第一责任人。

 

  眼下,全球各国都在不断探索院内感染的控制手段。纽金认为,虽然他的调查没有在领带上发现耐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但调查结果提示,“领带很可能是造成院内感染的又一种危险因素”。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