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器代替肝脏工作 “人工肝”20年救1500人

xiaoke| 2011-11-21 11:23:57
阅读()

  人工肝脏简称为人工肝,它作为独立于其人工器官而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人工肝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Sorrentino证明了新鲜肝组织匀浆能代谢酮体,巴比妥和氨,首次提出了“人工肝脏”的概念。近日,记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领略了“人工肝”的神奇。

 

 

  病床上这个小朋友的“肝脏”,这会儿正“休息”着,代替它工作的,是图中床边的这台机器。

 

  病房里的重症肝炎病人,一旦急性肝衰竭,就可以用它来“救命”:这台仪器可以暂时代替肝脏功能,通过体外循环,快速排出毒素、补充营养,让衰竭的肝脏起死回生。这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新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重型肝炎上获得重大突破,浙大附属一院已用它成功挽救了1500余名重型肝炎患者。

 

  上周五,医院为此举行了庆典和学术活动。

 

  在庆典活动中,浙江大学与威高集团“人工肝项目”合作签约,成立人工肝技术联合转化中心。“只有加速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实验室技术才能更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更多的患者才有希望得救。”中国工程院医药学部主任杨胜利院士说。

 

  “我国是肝炎大国,占总人口约1/10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由于疾病的进展,感染者中约3000多万人发病,成为乙肝患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变成了重症肝炎,一旦出现肝衰竭,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同样,由于药物滥用导致的药物型肝衰竭,也日趋增多。能否更多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传染病医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浙大附属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说。

 

  据悉,浙大附属一院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至今已成功治疗了1500余位重型肝炎患者,在近年来国际、国内的重大相关学术会议上,被公认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新途径,李兰娟院士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最近,李兰娟院士还应邀担任首次在中国举办的2012年“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与感染会议”大会主席及2013年“第9届国际血液净化学会年会”大会主席,作“人工肝研究进展”主题报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