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运动会盛大举行 德国副总理也狂欢
据不完全统计,同性恋运动会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竟然有92岁,而十几岁的参赛者更是比比皆是。因为性取向的问题,所以经常能在花滑或者国标舞赛场看到两个健硕的男人穿着短裙翩翩起舞,场面搞笑且温馨。除了参赛选手之外,也有不少同性恋观众到场助兴,而且大多数也是以男士为主。他们穿着粉嫩的蕾丝边裙子,画着冶艳的妆,有的还搞顶怪异的假发或者蝴蝶结发夹放在头上,整个场面看上去就像万圣节狂欢,极其热闹。
可别以为这是项无组织无纪律的赛事,不少明星大腕都慕名来参加。曾在北京奥运会勇夺男子十米跳台冠军的澳大利亚名将马修-米切姆就是运动员代表,这位公开承认自己有同性爱侣的小正太十分大方,甚至携伴到场。而跟男伴相恋十多年的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也是亲自出面支持。
当然,身为体育大国,中国自然也有“代表团”出征,只是比起奥运会庞大的阵容,真正参加同性恋运动会项目的只有区区四个人,剩下还有十多人分别负责参加会议和媒体报道。不过别看人数少,中国在上一届同性恋运动会当中还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一对男性沙排搭档成功折桂,算是填补了中国体育史在这项运动会的金牌空白。
爱情和体育一样,都是不分性别、国界、年龄、种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这项运动会才能经久不息地办下去。
同性恋的相关知识链接:
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
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发现,同性恋者“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社会。”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在此基础上,同性恋文化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为什么会形成同性恋?
20世纪初,世界医学界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道德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情感的发展。经过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有如下缘由:
遗传因素
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性激素影响
胎儿的大脑受何种性激素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细胞未来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儿未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而是受到母亲卵巢的雌激素影响,男性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女性胎儿如果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女性胎儿大脑也会雄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