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助社会边缘的“精神流浪者”?

程程| 2015-06-19 16:46:00
阅读()

 

由于对精神疾病长期的偏见和歧视,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仍缺乏关爱。同时,由于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率低,觉得病情“羞于启齿”,还有不少人在自身出现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时不敢就医,以致病情加重。

 

对此,规划一方面提出,要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普及“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的核心知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正确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另一方面,规划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防止能力的提升作了具体的规划:到2020年,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各地普遍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每个省(区、市)至少开通1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100%的省(区、市)、70%的市(地、州、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魏镜认为,歧视,源于对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的医学本质不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正是现在所亟须的。

 

“公众会去歧视一个糖尿病人吗?他会消瘦、会多吃、多饮,我们不会歧视,因为知道这是疾病的作用。但大家会歧视精神心理问题,都把它当作可控的,出问题是因为他的理性不够,思想动态出了问题。”魏镜说,“千万注意,这确实是对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医学本质的否定。疾病可以颠覆患者的体温、呼吸,也可以颠覆认知、情感、表达,这是疾病的作为。”

 

医疗救治,医生哪里找?

 

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副院长李文秀最发愁的事情之一就是“人的问题”。专业精神科医生太少,让救治康复工作步履维艰。

 

“人员极端缺乏,编制永远缺编,招不上来人。”李文秀说,“年年我都在做扫盲,为什么?人都跑了,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恨不得哪科来的人都行,哪个科不要的人转来做精神卫生防治我都接受,人太缺。”

 

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加到4万名。东部地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3.8名,中西部地区不低于2.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

 

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认为,规划中提出建立管理网络、开通心理热线等,是加强精神卫生的“硬件”建设,而注重对人的培养,则是在努力使“软件”建设同步根上。

 

“比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建了热线,但没有专业的人员接听疏导,这个热线的作用恐怕有限。”方新说,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真正重要的在“救治人”的身上。

 

相关新闻阅读:厦门调查:精神障碍成女性十大杀手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关键词: 流浪者 边缘 精神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