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儿童节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儿童
“现在的儿童节都不是给儿童过的。儿童对我们来说依然是黑匣子,对儿童没有理解和尊重。”在第66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表示,我们的儿童观仍有严重问题,儿童观的核心是儿童是发展的主体,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而这些都没有很好地重视。
日前,“重新发现儿童”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北京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带着他的教育心得《重新发现儿童》与专家学者见面。他展示了一张孩子被家暴的照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今天北京的一所重点小学,很让人震惊。
高峰说,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受到法律审判,这也说明我们的孩子仍然是弱势群体,需要保护。中国的儿童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都是被教训、被教导、被驯化的孩子,儿童从未在2000年文明史中站在正中央,漠视孩子的价值,抹杀儿童的天性,是一种习惯。
高峰表示,清末以来,随着现代学校的兴起,正逐步把儿童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到了今天,随着我们不需要易子而食了,孩子也成为了小皇帝、小公主,那我们是不是把他当做儿童来看待了?其实不然,无论从高考还是就业,我们仍把孩子作为大人的工具、手段,甚至脸面。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刘慧也认为,儿童是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儿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到现在为止,一定意义上还很含糊。回到教育现实当中会发现,问题也许就出在我们对儿童重视的缺失。按照我们的理解来为儿童做这个、做那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要敬畏生命、关爱儿童、体验生活、践行道德。
儿童的教育,更多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儿童所在时间最长的学校又承担着重要责任。2009年,杭州市上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启动《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作为旨在通过第三方评价对区域内学生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国家试点项目,该项目试图诊断制约学生发展的关键症结,并通过顶层设计、区域推动和多方协同切实改进教育治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说,五年来,该校从多个层面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改革方案,基于学生发展现状和个体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构建轻负高质的课堂,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创建区域成长支持体系,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支持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项目组连续多年收集的学生发展追踪数据也显示,五年来,上城区学生学业水平提升明显,更重要的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学生们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价值观、积极社会信念、社会公正感、学习态度等逐年提高,孤独、焦虑和抑郁情绪等逐年下降。
“教育家陈鹤琴1928年就说,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开端,比中学、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国家的发展,青年的前途,全在小学教育的改进。可是过去了这么多年,改进了多少呢?近百年前,教育家胡适讲,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首先看对孩子的态度。中国引以为豪的几千年文明,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可以称为文明呢?”高峰说,这些问题至今值得深思。
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呼吁,更多区域行动起来,在依法治教的大框架下,探索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多样化途径,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关新闻阅读:六一,看世界各国孩子怎么过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