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浪费公民捐献器官 技术过关很重要

程程| 2015-03-26 14:44:00
阅读()

 

我国自今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器官移植供体日显珍贵。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移植供体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是目前整个器官移植领域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日前,“植树中华”肝肾移植示范中心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挂牌。活动上,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学科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指出,公民捐献器官对移植团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医生应对公民捐献器官移植的经验有限,技能亟待提高。

 

目前,公民自愿捐献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医疗的唯一来源,我国器官移植已步入与世界接轨时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万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由于我国只有169家医院具备一项或多项移植资质,能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生也只有几百人,导致移植服务能力每年只能完成1万例左右。

 

随着中国陆续出台器官捐赠新法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快速增加,从1月1日新法规公布到3月4日,仅两个月的时间我国公民器官捐献已达381例,共1200个器官,其中大器官937例。但是,由于心脏死亡捐献的器官受缺血时间、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等复杂因素影响,增加了成功移植的难度,对移植团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160余家移植中心DCD发展极不均衡,医生应对公民捐献器官移植的经验有限,技能亟待提高。

 

何晓顺介绍:“器官移植成功,并达到较长的存活率,需要过很多关,包括免疫耐受排斥关、感染关、对于新器官的适应关等,只有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训练有素,才有可能将充满大爱的遗体捐赠者的价值最大化。”

 

除此以外,顺利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器官移植还需要一个专业团队的分工合作,其中包括:捐献者的主管医生,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人体器官获取组织成员,医院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成员、移植手术、麻醉等众多专业人员的参与,依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操作。

 

据了解,“植树中华”移植示范中心项目,将积极支持全国11家移植示范中心的建立,建立教学基地和标准化手术流程,帮助全国4050家移植中心推广标准化手术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移植是否成功,还要看患者未来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单抗及MPA等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陆续上市,移植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已经获得了较大提高。

 

相关新闻阅读:热议:该纳入医保的绝不仅是器官移植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