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三大乱” 技术是硬伤

喵酱| 2014-08-11 11:27:05
阅读()

 

计算睡眠时间,计算一天运动里程,量血压测血糖……一个随身可穿戴设备都可以帮你。在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愈发重视的今天,可穿戴医疗设备成为了最火的概念,引来了各路资本的竞相追逐。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可穿戴设备门槛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功能难尽人意……

 

可穿戴设备应用范围

 

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运用,主要有电子传感器纹身、智能健身手环、智能隐形眼镜、可穿戴止痛贴、智能手表和智能袜等。

 

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

 

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约有3000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设备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这个数字比2011年增长了37%。同时,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规模将接近50亿元。

 

昨晚你翻了几次身?你的深度睡眠时间有多长?今天你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你的血压、血糖有没有问题……这些问题,如今只要一个随身佩戴的科技产品就可以给出回答。

 

在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愈发重视的今天,可穿戴医疗设备成为了最火的概念,引来了各路资本的竞相追逐。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前景,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问题也随之而来,门槛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功能难尽人意……

 

资本蜂拥进入

 

如果在两、三年前提到可穿戴设备或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可能听说过的人少之甚少,但如今,这些设备正在走近普通人的生活,并迅速刮起热浪。与此同时,各路资本闻风而来。今年3月,三大IT界巨头Intel、Google和Facebook同时宣布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投资加码。在国内,小米、腾讯、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国内最先接触的可穿戴设备,或是苹果公司在2006年推出的带有Nike+功能的iPod,而Nike借此推出了第一款带有可穿戴功能的跑鞋AirZoomMoire,向锻炼者绘制出其锻炼效果的全景图。

 

2010年,Google陆续为其智能眼镜申请专利,行业先驱Nike也一路高歌猛进,在2010年开发出Nike+Running,并与Twitter和Facebook绑定,将跑步运动作为社交活动,在中国,则是与新浪微博、微信合作。

 

与此同时,不少国内厂家也开始蠢蠢欲动。就在最近,小米推出79元的可以监控呼吸和睡眠的手环,腾讯发布微信健康手环。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大姨吗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不过,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最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技术存在硬伤

 

事实上,前景美好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到目前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纵观国内市面上已有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大多数厂商还局限于把“健康”作为炒作概念,大部分产品只提供运动计步、卡路里消耗、热量计算、睡眠监测等技术门槛不高的几项功能,并且同质化严重。

 

运动手环貌似简单,但在硬件上也有其复杂性。乐心医疗创始人潘伟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医疗器械厂商来说,计步、卡路里消耗、血压、心率等监测功能技术并不是难题,智能手环的设计工艺更难,这涉及到手环外形、宽度、材料以及供电方式。

 

传感器和续航能力,也是考验智能手环的两大关键因素。潘伟潮对此深有体会,“这是所有厂家都遭遇的硬件问题,现在都还没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记者了解到,微机电系统承担了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任,但国内微机电系统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企业聚集于长三角,其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巨头。

 

广东一家手环生产商董事长向记者表示,计步功能的手环硬件成本并不高,吸引了很多稍微有点技术背景的公司进入。由于这些手环没有可以参照的定价标准,市面上的价格比较混乱,便宜的不到100元,贵的要一两千。如果还有其他附加值,搭上“健康保健”的概念便车,则定价更贵。

 

记者了解到,如今商业格局未定,各路兵家陷入乱战,竞相扎堆在相对低端的智能腕表和手环,价格由不足百元至上千元不等。上述手环生产商董事长称,这些价位较高的产品大多数由科技公司制造,手环的功能已经接近智能手机。

 

记者走访了数家本土可穿戴医疗设备公司,其中涵盖了智能手环、手表、卡路里计、体温计、血氧仪等多个领域。这些公司一致认为,做出来的设备效果、市场反响和预期仍有不小差距,还有些山寨厂家仍在概念面前徘徊,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在问:只具有计步功能的便携设备,是否算是可穿戴设备?

 

娱乐有余实用不足

 

近期加入可穿戴医疗领域的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部分公司只是炒大可穿戴医疗的概念,真正做出好产品的并不多。

 

优秀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是建立在精准测量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技术硬伤,目前的产品难以做到“精准”二字。

 

技术上的短板,使得许多具有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背景的厂家烦恼不已,因为他们的产品被贴上“娱乐型”的标签。

 

比如,目前健康跟踪器的核心感应器技术,大多还是三轴加速度计,但这在智能手机里也能找到。而智能医疗产品要做到更精准的检测,就需要不同的感应器一起配合,比如心率、体温、皮电反应等感应器。在美国,可穿戴设备上市必须经过FDA认证,而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监管法律或法规。

 

国内一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董事长向记者透露,大部分计步、心率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所用的是运动传感器,精确度离医学要求标准有很大差距。这种传感器的缺陷是,只要传感器感应到主体在运动就开始计算。因此就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在该设备上来回敲打或抖动,也可能纳入数据计算。

 

可见,目前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很难被真正用于临床医学保健,这些数据收集方式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

 

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解决实用性。

 

记者留意到,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大多是国内科技类公司,很多产品是按照工程师思维开发,而没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人士参与开发。这就造成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玩转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时,忽略了健康医疗类设备的实用性。

 

在广州工作的许先生告诉记者,最初觉得手环很新鲜,便在网上买了一个。刚开始使用的时候,每天都记录自己的运动量和饮食,但用久了后,觉得不实用,再加上由于加班没有坚持每天锻炼,索性就把手环搁家里了。

 

相关新闻推荐:智能医疗:血压仪可随身穿戴实时监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