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世家13人办遗体捐献 已有5人成功捐献
遗体捐献在传统观念里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制约,还有人甚至对火化也接受不了。无论他人怎么看待遗体捐献这个事,上海一个医学世家却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从1997年起,到现在已有13人陆续办理了遗体捐献,目前已有5位老人逝世完成捐献。
戎宏之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爷爷戎肇敏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医师。戎宏之的父亲戎镇远、母亲靳安庸年轻时均跟随戎肇敏学医。戎镇远在上海一家国有企业当医生,靳安庸在上海医科大学从事组织胚胎学研究。
尽管有着医学世家的耳濡目染,1997年,当年迈的父母提出要办理遗体捐献时,戎宏之兄弟姐妹六人还是难以接受。
“那时遗体捐献少之又少,何况‘入土为安’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观念,想到父母身后什么都不留下,我们的悲伤无法用言语形容。”戎宏之还记得,平日坚强、内向的大哥最后为父母签署捐献遗体文件时泣不成声,几乎无法下笔。
“妈妈宽慰我们时,也没讲大道理。”戎宏之回忆,“她告诉我,我和你爸爸一生平凡,一辈子从事医学工作,到最后还能为这项事业做点贡献,也是我们的心愿。”
2000年,戎镇远去世。5年后,妻子靳安庸也离开了。老人的遗体均捐献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名字则和其他遗体捐献者一起,刻在上海青浦福寿园的集体纪念碑上。
戎宏之兄弟姐妹六人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聚在一起,三哥提议:“爸爸妈妈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心愿,我们是不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将这份仁心接力下去?”六人没有畏惧与惋惜,当即同意。
2006年3月,戎宏之和哥哥姐姐们拿到了写有自己名字的捐献证书。欣慰的是,对于他们的决定,包括他们子女、配偶等在内的绝大多数家族成员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不仅如此,戎宏之的大嫂、大姐夫等人随后也主动提出加入。
每年祭扫的时间,戎宏之和家人会选择在正月。“因为从心里觉得,父母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我们只是去看望老人家。”戎宏之说。当逢年过节、当思念父母时,家人都会登录上海市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者网上纪念园,进行网上祭扫。这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祭扫方式,让戎宏之觉得亲情永存。
而每年3月1日是“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日”,看到上海各大医学院的大学生集聚墓园纪念碑前,向遗体捐献者献花祈福,并庄严宣誓,表达奉献医学事业的决心,戎宏之和兄弟姐妹们倍感欣慰,“父母永远不会孤单,哪怕我们不在了,社会上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看望他们”。
相关新闻:癌症老人感恩社区照顾 捐献遗体回报社会